公孫策專欄:中菲南海交手,測出了什麼?

2024-06-25 07:10

? 人氣

菲律賓政府公布照片,中國海警手持斧頭逼近執行補給任務的菲律賓軍隊。(美聯社)

菲律賓政府公布照片,中國海警手持斧頭逼近執行補給任務的菲律賓軍隊。(美聯社)

中國和菲律賓在南海又起衝突,類似事件已經頻繁到快要不成為新聞了。這次事件有人流血,於是國際媒體嚷嚷「情勢升高」,但對於美國航母剛好都不在附近,有分析說是「中共乘虛而入」,也有評論說是「美國航母遠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引起我注意的則是這張新聞圖片:

大陸海警執法人員在南海爭議水域登上菲律賓的運補船進行檢查。(央親微博)
大陸海警執法人員在南海爭議水域登上菲律賓的運補船進行檢查。(央親微博)

跟之前一再出現的中國海警船「大欺小」圖片完全不一樣,中國海警的小艇跟菲律賓的充氣艇大小差不多,可是中方多了兩艘充氣小艇和一條漁船小艇,形成以多欺少,才得以登船「查抄/繳械/傷人」。我的感覺是,這是一次試探性行動,而菲律賓是幫美國做的試探行動。

小馬可仕雖然唯美國之命是從,但絕非無腦之輩,不至於在美軍三艘航母都離去後挑釁中國。事實上,菲方這次行動很用了一點心:一改以往採用木製船作為運補船的策略,而是採用航速更快、機動性和突破能力更強的硬殼充氣艇,和改裝的鋼製運輸船作為運補主力,其中鋼製運輸船還做了加固處理,該船駕駛室的前擋玻璃和左右舷窗戶都加裝了鋼板,可以抵擋中方過去採用的水炮。

簡單說,菲方式想要以速度穿越中方防線,如果成功,肯定能夠大大提振國內士氣。而中國的大型海警船應該是來不及前往阻攔,必須以小艇對小艇。中方的動員力與機動力已經展現,引我注意的是圖中那條居於第二線的「漁船小艇」——這種「類軍事行動」怎麼有漁船的參與空間?普通漁船非但幫不上忙,甚至只會礙事,但是它出現在那裡,而且肯定不是去「吃瓜」的。

美國媒體不只一次引述美軍說法:中國在南海有為數不下百艘的武裝漁船。這個說法一直沒能得到證實,而圖片中那一條漁船小艇並非武裝漁船,但它顯然具有參與海警行動的資格/身份。從圖片看來,船上只有三位「漁民」,卻看不到任何漁具——它/他們在汪洋大海中幹嘛?

2024年6月17日,菲律賓政府的這張照片中,中國海警手持砍刀逼近執行補給任務的菲律賓軍隊。(美聯社)
2024年6月17日,菲律賓政府的這張照片中,中國海警手持砍刀逼近執行補給任務的菲律賓軍隊。(美聯社)

本文主旨不在猜測那條漁船小艇的功能,此處引用隋朝末年群雄爭霸的武牢之戰為例:

唐軍包圍洛陽王世充,王世充向夏王竇建德求援,竇建德起兵二十萬殺向洛陽,李世民率三千五百騎驍果(李世民親自訓練、親自帶領的精銳騎兵,一律黑衣黑甲,作戰不離左右)進駐武牢關,據險而守。雙方對峙月餘,李世民使計讓竇建德以為唐軍已糧絕不支,竇建德於是大軍盡出向虎牢前進,連營二十里,戰鼓聲震天。

夏軍列陣,從辰時到午時(七時到十三時),士卒飢餓疲倦交加,又相互爭奪飲水,集體情緒不穩。李世民命將領宇文士及率三百輕騎經過夏軍陣地西端,向南狂奔,交代:「敵軍如果不動,你就馬上回營。如果他們有所反應,就發動攻擊。」宇文士及的試探動作果然引起夏軍一番騷動,李世民發動總攻,擊潰夏軍,竇建德墜馬被生擒。

那是唐朝一統天下的最關鍵戰役,如果投射到今天,如果中美終必一戰的關鍵戰役是在南海。那麼,這次的「小艇攔截小艇」事件就是一次試探,跟故事中宇文士及掠過夏軍陣地的行動一樣。

倒楣的是那位砍斷手指的菲律賓軍人,而獲得試探結果的是美軍——中國在南海的行動力夠快、夠靈活,而且「漁船」都可以支援。

*作者為專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哲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