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新自強號撞土石流,說明「環島高鐵」不可行

2024-06-26 05:40

? 人氣

筆者提到,日前新自強號6月21日在和仁隧道南口,撞擊大清水溪溢流土石流,出軌撞擊隧道壁。(資料照,顏麟宇攝)

筆者提到,日前新自強號6月21日在和仁隧道南口,撞擊大清水溪溢流土石流,出軌撞擊隧道壁。(資料照,顏麟宇攝)

新自強號6月21日在和仁隧道南口,撞擊大清水溪溢流土石流,出軌撞擊隧道壁,因司機緊急煞車使車速降低到時速約80公里以下,才沒有如太魯閣事故以時速121公里撞工程車,再撞擊隧道壁死亡49人。新自強號與太魯閣煞停條件類似,時速130公里需36秒600公尺,而時速300公里的高鐵煞停需82秒3.6公里,在軌道撞擊土石流的相同狀況下,將如德國高鐵事故死亡上百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土石流是大清水溪由下而上的溢流,邊坡落石偵測預警系統,只能偵測由上而下的落石,並不能發揮告警功能,即使是有效的落石告警,時速300公里公里的高鐵,也會來不及煞停。

新自強號事故發生的該時段該地區累積雨量只有2.5毫米,並非豪大雨,為什麼大清水溪會有土石流溢流至軌道?

土木治水專家李鴻源說「大地震後,山區地質需要20年才能穩定」的這段話提供了解答。研判,403大地震後大清水溪山區地質不穩定發生土石流,混合土石及樹木,在和仁隧道附近形成堰塞湖並崩潰,才會使大清水溪土石流溢流至軌道。

維基百科:堰塞湖是指山崩(落石)或熔岩堵塞河谷或河床,儲水到一定程度便形成的湖泊,通常為地震、風災、火山爆發等自然原因所造成,也有人為因素所造就出的堰塞湖,例如:炸藥擊發、工程挖掘等。堰塞湖的形成,通常是不穩定的地質狀況所構成,當堰塞湖構體受到沖刷、侵蝕、溶解、崩塌等作用,堰塞湖便會出現「溢壩」,最終會因為堰塞湖構體處於極差地質狀況,演變「潰堤」而瞬間發生山洪爆發的洪災,對下游地區有著毀滅性破壞。

不同於海南島、日本等有高鐵國家的地質條件,台灣東部山區的隧道,出入口兩端經常就是河谷、溪流,如台鐵的蘇花段的和仁隧道(大清水溪)、北宜段的三貂嶺隧道(基隆河),蘇花公路在403大地震中斷橋的大清水隧道(大清水溪),這是台灣東部獨有不同於其他國家,不利於建設高鐵的地質條件。又因台灣東部經常有地震及颱風,不只經常有落石,還會形成堰塞湖,使隧道成為最危險的地方。

403大地震後,東部山區含北宜段及蘇花段需要經過20年地質才會穩定,在東部山區建北宜高鐵、環島高鐵,其隧道、高架橋的長度及數量是台鐵的數倍,是高危險且不合經濟效益的錯誤政策,北宜直鐵才是比較可行的政策。希望政府能從新自強號撞土石流中記取教訓,改變錯誤的政策。

*作者為台鐵員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