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明專文:聽風的聲音,脆弱也是力量─朱穎人先生的《清香似舊時》

2024-06-29 05:50

? 人氣

朱穎人花鳥作品。(作者提供)
朱穎人花鳥作品。(作者提供)

正式拜師是在潘天壽先生家裏。三位老師都六十歲左右,三位學生都三十歲左右。按當時習氣,六十已夠老,三十不算小。新社會不興跪拜,學生鞠躬為禮。三老之長潘天壽(時任浙江美術學院院長)說:「你們一要安心學習,二要下苦功夫磨煉。今天的拜師會不是擺擺樣子,只為把中國畫傳承下去。」這句樸實無華的話讓朱穎人心裏熱呼呼的,記了一輩子。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吳茀之先生要他先看畫,「首看宋元畫,次看林良、呂紀、白陽、青藤的明代畫,再看南田、八大、李復堂的清朝畫,到看過了吳昌碩,大概就把最基本一根線接起來了。至於怎麼看進去,你要自己先去看,哪裏看不明白,拿問題來問我。」朱穎人的寫意花鳥畫生涯自此開始。可以說他少年即學藝,也可以說他三十開始學藝。即便如此,迄今也已過了一個甲子 —— 六十多年了!

朱穎人從藝很有悟性。小時候,常熟城西北虞山有一個老石洞,是他的玩耍地之一。洞最深處的頂部,有一個洞眼,只要站在下面,就能看到天空,一下子覺得整個老石洞都被啟動了,那種感覺十分美妙。後來他對在畫面裏留白頗有心得,甚至覺得,那些大小各異的留白才是畫裏的主角 ...... 杭州美專校舍面對西湖,在孤山正南麓,周圍的俞樓、放鶴亭、岳廟、飛來峰、文瀾閣都是他反覆踏訪的地方,他的許多感悟都與這些地方有關。孤山上有些石刻題記,字跡大都已漫漶,點劃模糊,看去很有畫意。由此,他開始理解老輩畫家為何偏好將「方、勁、殘、缺」的金石氣當作意境表達了。站在孤山頂往下看,他感到「西湖優雅而孤獨。風的聲音,脆弱也是力量」 ...... 他理解,唐代以前中國畫強調「寫真」,宋以後才有「寫意」,而寫真、寫意都重一個「寫」字,也就是以書法為基礎書寫。所以他幾乎每天讀字寫字。他琢磨,「字斟句酌」與「咬文嚼字」近義,但「字斟句酌」是對每個字句都仔細推敲,「咬文嚼字」則嫌過分摳字眼,容易走火入魔 ...... 一般人看來,他是有點「癡」吧,日日孜孜矻矻,即便生活中有些不如意也會無感。

朱穎人特別有心。他隨吳茀之、潘天壽、諸樂三學藝一二十年,記下大量「課徒畫稿筆記」,連一些紙片也保存下來,足有二十八本。幾十年後整理出版,成為得師真傳的寫意花鳥畫最生動的教材,好讀、實用,大受歡迎。書中既講傳統,又重突破,有畫理,也有人品。「老先生們都不贊成用一些『特技』式手段,去代替筆墨技法,認為這樣會失去中國畫最基本的精神。」「吳茀之先生說執筆偏高為好,尤其畫竹蘭時使轉靈活,畫出的筆線富有靈氣。由於執筆高,帶來行筆速度稍快。於是吳茀之先生又提醒行筆不能過快,過於快,則筆毫在紙上滑過,所作筆線必然浮薄」……他貪婪地觀察和記錄著每一位老師的言談舉止,「幾十年後,望著自己衰白鬢毛回想起來,心裏依舊有暖意飄起。吳茀之先生筆墨的靈氣、潘天壽先生筆墨的力氣、諸樂三先生筆墨的拙氣,一身一張面孔,各有各的竅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