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讀AI」須文理兼備,才能前景遠大

2024-07-22 05:50

? 人氣

臺灣目前在AI的壯闊風潮中握有一手好牌,因此莫讓「讀AI」的迷思,斷送前景可期的大好機遇。(圖/取自photo-ac)

臺灣目前在AI的壯闊風潮中握有一手好牌,因此莫讓「讀AI」的迷思,斷送前景可期的大好機遇。(圖/取自photo-ac)

2012年,加拿大科學家辛頓(Geoffrey Hinton)、克里澤夫斯基(Alex Krizhevsky)、蘇茨克維(Ilya Sutskever)共同設計了「深度學習」架構AlexNet,標誌著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度過寒冬,起死回生。2022年,OpenAI推出ChatGPT,一舉讓AI登上歷史新高,且後勢看漲。甫於2024年6月19日首度躍居全球企業市值第一的輝達(NVIDIA),經過十多年沉潛修練,從一家GPU顯卡公司蛻變為AI公司,從硬體到軟體,既讓自己,也讓業界客戶,乃至消費者,都有機會完成原來難以想像的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ChatGPT倚靠輝達高階GPU運作而創造生成式AI的同時,輝達已另闢機器人產業,再一次整合軟硬體,推升更加壯闊的AI浪潮。可以預期,這不僅僅是科技革命,一場嶄新的全球產業革命已經降臨。

這一波AI熱潮,與臺灣的關係是什麼呢?除了資通訊產業下游終端的電腦、伺服器之外,最顯而易見的是半導體,這是AI創新必備的關鍵基礎元件。然而,與生成式AI相關的創新遠遠大於半導體,範圍擴及「數學與邏輯」、「程式設計」、「數據分析」、「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跨域知識與應用」等。至於再延伸出去的領域,則涵蓋人工智能在科學、工程、醫藥、農業、經濟、商業經營、社會調查,乃至設計、文藝創作等方面的應用。在以上這些領域的表現,目前臺灣的人才、產業或相關基礎建設、法規、制度等,都還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不能偏廢。

所謂「AI人才」,既包括AI軟體或硬體「研發」,也包括為數更加龐大、以AI為工具在各行各業從事的「應用」,或是建置相關基礎建設、法規、制度等。根據人力需求的調查,實際上大約只有21%的AI人才與「資訊工程」相關,另有22%來自「電機、電子工程」,其餘各類AI人才幾乎都不限科系。

根據以上對於「AI人才」的理解,當臺灣社會出現一窩蜂讓孩子「讀AI」的熱潮時,我們不禁得追問,所謂「讀AI」,真正的意思到底是什麼?

若心中殷切期待的是在未來職涯中享有高薪,「讀AI」的有限想像當然是資工、電機、電子等領域的研發工作,但這是屬於「小眾」的人才需求,必須先精通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然而目前不少大學相關科系為了讓學生順利畢業,根本不敢嚴格要求基礎數理學科的學習,如此畢業的多數「人力」,研發是做不了的,大概只能做中低階勞心或偏向勞力工作,偏偏這些工作,AI大多在精熟中。甚至於全球首位AI虛擬工程師「Devin」已在2024年3月登場,能夠寫程式、架網站,且功力正快速提升。此外,多種生成式AI已在分頭訓練可執行不同任務的數位人類(digital humans),或為客戶量身打造可進行人機協作的智慧機器人,這將直接導致許多工作職缺銳減,或消失。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