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讀AI」須文理兼備,才能前景遠大

2024-07-22 05:50

? 人氣

應該注意的是,拜AI之賜,今後與「遠方/陌生人」的接觸、交流,甚至整合的範圍更大、頻率更高、速度更快、程度更深;但另一方面,這樣的趨勢也極可能會促成個人化及獨特性同步發展,這種既整合又差異的景況,將促成「人文素養」的重要性更為凸顯。換言之,無論走的是研發或實務工作,無論是否為高階工作,除了專業知識之外,要在AI時代勝任工作,還必須仰賴大數據或非結構化資料分析、思辨與論證、團隊協作、獨立判斷與做決策等能力,以及能突破窠臼、貼近人性的創造力、想像力、同理心(或換位思考)國際觀(或世界觀)等特質。這些能力和特質,構成「人文素養」的核心內涵,同時也是人類與AI、機器人之間最能區分,也別具優勢的所在。可惜的是,以上這些人文素養的培育,並未出現於AI熱潮的關注中,癥結就出在針對「AI人才」的想像過於狹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於這兩年來ChatGPT引發的關注,加上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的成就與魅力,以及台積電長期的巨大貢獻,種種因素引爆目前臺灣的家長不假思索,催促孩子湧進半導體或AI相關科系,連帶地造成高中理組班的擴充、文組班的萎縮。同時間,無論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在教育資源分配上也出現爭先恐後現象,發揮推波助瀾的功效。面對這般獨尊AI,而文科可能更加式微的景況,許多人或是惋惜,或是譴責,但在無形中卻又加劇文(人文)、理(科學)「兩種文化」(two cultures)對立或斷裂的問題,顯然無濟於事。

無論我們對於AI懷抱的是興奮或恐懼的心情,無論學生們未來想從事的是哪一個領域的工作,AI事實上已經全面與人類息息相關。如何活用、善用AI,激發創意,造就嶄新的產品(作品)或服務,這是新一波產業革命的目標,而人才需求,根本是全面的,不可能僅由少數特定班級或科系提供。我們應該超越文組或理組分野的窠臼,鼓勵跨域協作,或是整合。

再者,今後的社會生活中,除了自然狀態下出生與成長的人類之外,勢必會存在著數位人類、智能人形機器人,乃至經由智能擴增(intelligence augmentation,簡稱IA)強化機能而形成人機合體的「改造人」(Cyborg)等,如此不同種的「人」共存且互動的狀態,可名之為「後人類時代」,在這個人、人工智能、機器人界線將趨於模糊的時代,兼具莫大的效益和風險,其所衍生的倫理、法律、隱私保護或資安防護等監控治理的政策與制度等議題,更需要跨越及整合「兩種文化」,才可能找到妥適的策略,並建構因勢利導的有效系統。這個部分應該是「讀AI」中最關鍵,卻備受忽略的,未來此一方面的人才需求勢必迫切、龐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