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教育委員會10日排審由多名國名黨立委提案的《核管法》修正案,青鳥行動與反核團體號召民眾集結在立法院外表達抗議,金曲歌手巴奈也現身以歌聲力挺「非核家園」,更喊話立委們要「好好做人」。
原住民歌手巴奈在日前奪得金曲獎「最佳台語專輯」的得獎感言中,提及35年前的天安門事件,引發爭議。不少綠營的政治人物包括賴清德總統,都在臉書發文力挺,表示「巴奈的感言我們不會忘記。」
在台灣民主演進的30年中,「本土文化」革命對台灣影響甚鉅。從起初的鄉土文學,強調對台灣的家鄉之情與土地之愛,到近年來的去中化,試圖一刀切斷與中國大陸的文化連結,台灣的藝術創作之路越走越窄,越走越偏,政治的正確表態成為文化顯學,不論是文學創作,流行音樂,或是影視戲劇,只要加入「愛台反中」的元素,往往就可以在各個大小獎項之間受到評審的青睞,脫穎而出。
文化創作反映一個時代的精神,因此藝術不盡然必須跟政治完全脫鉤。然而當一個政府利用教育,媒體,政治三管齊下的手段,系統化地進行某種價值的傳播與宣導,迫使人民在「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當中選邊站,這等同於為文化創作限定了特殊的路徑,某種程度已經扼殺創作者的自由,失去了藝術最重要的核心價值,這樣的作品既不能感動人心,更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台灣自實施「去中國化」以來,嘗試為「台灣文化」找出一條新創之路,結果屢屢被爆出抄襲造假,這正是政治干預文化下,劣幣驅逐良幣的必然結果。這種把抄襲當原創的台流詐騙文化,純粹是為了拿標案賺錢或是得獎揚名,因此往往偷梁換柱,方便行事,抄襲嫖竊,毫無內涵,不僅丟臉丟到國外,更讓台灣的文化創作走進了一個窄井枯石的死胡同。
特別是最近台灣島內,對所謂的「中國用語」進行了新一波的認知作戰與抨擊,試圖利用民眾日常的口語文化,作為一種「愛台反中」的忠誠識別與敵友之分,這種「類文革」的文化革命,讓台灣的文化創作充滿了狹隘短視的民粹精神與粗魯低俗的台客文化,其中「大港開唱」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台灣現在不論是金曲獎,金鐘獎或是金馬獎,無非就是一群沒有真材實料的文化工作者的政治表態。這種「政治正確」的選邊站,不但無助於台灣的文化輸出,更突顯了如今的台灣只是一個貧瘠枯乾的「文化沙漠」,絕不可能產出任何大家之作,更不可能留下任何足以傳頌海內外的影視戲劇與流行音樂,這實在是台灣的文化悲歌!
*作者為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