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在洶湧難止的勸退聲中,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宣布放棄競選連任。毫無疑問,這是7月13日川普(Donald Trump)遇襲後,美國大選的又一高潮,也是台灣輿論繼「美國版319」後,又一個引發討論的新聯想:「美國版換柱」。
回顧2015年10月、2016年總統大選前夕,在黨內基層與本土派支持下,國民黨召開臨時全代會,廢止洪秀柱的總統候選人提名,改由時任新北市長兼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披掛上陣,史稱「換柱事件」。當然,拜登與洪秀柱的情況還是有些不同,包括拜登本人未獲正式提名就已自主退出,姿態上似乎沒有洪秀柱當年狼狽;但眾所周知,民主黨內「換拜」聲浪湧動多時,拜登的「知所進退」雖有顧全大局的考量,卻也是現實所迫下的逼不得已。而這背後既與6月底拜登慘不忍睹的辯論表現有關,也不能脫離7月川普遇刺後的民調格局。
至於民主黨的新總統候選人,拜登已經公開支持59歲的副總统賀錦麗(Kamala Harris)接棒,同時呼籲民主黨人團結共同擊敗川普,並號召支持者為賀錦麗的競選活動捐款。雖說民主黨全國委員會(DNC)尚未正式公布人選,但從眼下態勢來看,賀錦麗的出線機率應該不低。
只是這不代表民主黨馬上就能絕地大反攻。一來拜登的前期表現太過「深入人心」,現在距離投票也只剩下3個月;二來川普已確定搭檔范斯(J.D. Vance)、展開競選,民主黨卻尚未成軍;三來川普這次雖還維持民粹人設,卻已開始出現法國勒龐(Marine Le Pen)的「去妖魔化」(de-demonisation)傾向,目的當然是爭取更多選票。民主黨想在這種情況下勝選,勢必要經歷一番苦戰。
槍擊案後的微妙民調格局
首先觀察近來的總體民調走勢,基本上川普與拜登兩人的民調差距雖略有擴大,卻沒有顛覆近一個月的整體民調格局。而這種結果雖代表13日的槍擊案沒有重創拜登選情、沒有大幅拉升川普支持度,卻也意味著拜登想借槍擊案轉移「換拜」炮火的盤算勢必落空。
例如根據路透社與IPSOS在7月15日至16日所做民調,川普(43%)雖有槍擊案的輿論聲量加持,卻只是微幅領先拜登(41%),且競爭整體沒有脫離6月12日(川普41%、拜登39%)後的既定走勢,都是在誤差範圍內。無獨有偶,YouGov與《經濟學人》所做的7月13日到16日民調也顯示,川普(43%)只是微弱領先拜登(41%),且與7月7日數據(川普43%、拜登40%)相比,拜登僅僅下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