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周多來,川普逃過一次暗殺後聲勢上漲,拜登則黯然退選,11月大選川普勝選重回白宮希望大增,各國都為川普的「王者再臨」 預作準備,而此預期也可能影響正進行中的中歐貿易戰。
中歐貿易戰與爭端,因川普帶來變數
月初歐盟對電動車加徵關稅上路,上周中國宣佈啟動對歐盟豬肉的反調查。這就是中歐經貿再來現況:你一拳我一腿、你來我往,但還在彼此試探、不下重手、死手的階段,而且還是「邊打邊談」。但結局如何則既影響中歐經貿投資長期展望,更牽動歐美中3方的地緣政治角力,特別是川普再次住白宮希望大增,為此議題帶來新變數。
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原來的關稅是10%,之後以中國補貼產業之由,加徵17.4%到38.1%的高關稅,並於7月4日生效。向來講究「對等」、有來有往的中國,除了高聲抗議外,也對歐盟的商品:如豬肉或較早的白蘭地,啟動反傾銷調查、貿易投資壁壘調查。
不過,與中美貿易戰彼此都下重手:美國對中商品課加徵關稅,中國馬上還擊也對美商品課加徵關稅不同,中歐之間尚未到彼此下重手的地步;雖然電動車加徵關稅生效,但中歐之間也啟動磋商機制,而中國的反擊也是「啟動調查」而非立即課加徵關稅。
美歐對中貿易戰的力度、強度不同,主因在其面對的經貿情勢及地緣政治上的利益不同。
歐盟對與中國貿易戰更克制
美國對中國電動車、電池、太陽能板等「新3樣」祭高額加徵關稅時,護衛的是其國家的產業利益,美國有電動車第一品牌的特斯拉,3大車廠等也積極發展電動車,擋下中國貨進口,即使被駡保護主義、消費者有損失也無妨,只要美國的電動車、電池產業能起來就值得。畢竟,這些產業的前後產業關聯性高、又被視為未來最重要的產業。
歐洲情況則不同,各國在此議題上的經貿利益分岐且更為錯綜複雜。例如,擁有汽車產業的國家,雖然利益攸關,但因中國市場占其汽車業者營收來源的3成以上,必須考慮到中國貿易報復帶來的影響,因此對此加徵關稅有所保留甚至反對,德國就是如此,從業界到官員都反對。有些國家本身無電動車或電池產業,非利益攸關者,有贊成也有反對,但也都擔心引發貿易戰擴大的影響。
因此相較美國,歐洲對與中國的貿易戰顯得更為克制、謹慎,而在其間也同時有不同的地緣政治利益考量。
川普回歸的反應讓中歐避免激烈對抗
美國是全球性的霸權,不僅不樂見地區性霸權的崛起,更不能容忍另一個全球性霸權出現,美國可以、也願意付出更大的經濟代價(包括通膨)去壓制中國,但歐洲的地緣政治利益則未必與美國相同,除了如「民主與獨裁的對抗」的理念外,中國與歐洲談不上直接的地緣政治利益衝突。在實質的經貿利益前,虛幻的理念就容易動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