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新解讀汪精衛?《汪精衛與中國的黑暗時代》一探史學與文學中的「記憶戰爭」

2024-08-02 16:14

? 人氣

《汪精衛與中國的黑暗時代:詩歌.歷史.記憶》書封。(聯經提供)

《汪精衛與中國的黑暗時代:詩歌.歷史.記憶》書封。(聯經提供)

「所有的戰爭都要打二遍,第一遍在戰場上,第二遍在記憶裡」,汪精衛,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四十年政治生涯,始終處在風暴核心。其詩歌才能,對於他的政治生涯,也起到相當關鍵的影響力。法蘭克福大學漢學系教授楊治宜新書《汪精衛與中國的黑暗時代:詩歌.歷史.記憶》是探究汪精衛政治、文學與個人生活的傳記,帶領大家重新認識「悲劇結局」的汪精衛。

位於國父紀念堂的一幅壁畫,國父站在中央,所有人都直視前方,只有汪精衛低頭側目,它以最直觀方式,展現了民國史書對他的道德譴責。楊治宜認為汪氏的失敗象徵著士大夫政治的終結,也是文人政治於軍事強人的必然命運。「汪精衛的政治才能也許最適宜於議會民主制。」楊治宜認為,他的外表具有魅力,他的理想與現實主義相融,原則與調和共存,而在文學上,他是詩人,也是書法家,一度是當時南京文藝政治的沙龍代表人物,而最終,卻成為了中國革命偶像淪落的代表。隨著一位愛國志士的子彈射中汪的脊椎,汪病情惡化直至死亡,但真正的死亡,是關於他的記憶煙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楊治宜(右二)書寫不同面向的汪精衛,學者黃克武(左一)、王德威(左二)也出席了新書發表會。(聯經提供)
楊治宜(右二)書寫不同面向的汪精衛,新書發表會與學者黃克武(左一)、王德威(左二)、聯經出版總編輯涂豐恩(右一)座談。(聯經出版)

楊治宜教授於新書發表會中表示,「汪精衛並不認為自己是左派,被視為左派因為當時國民黨許多人轉向右派,當時蔣、汪二人正在競爭主導,而在九一八事變後,才有了蔣汪合作。」「汪精衛雖然對於蔣介石多有不滿,他也有自己的政治主張,但最後,走與不走,仍是自己的選擇。因為他認為自己可以與日本政府,談到比較好的和平條件,再交給蔣。」楊治宜認為,缺少汪精衛的這一塊拼圖,就會讓歷史不完整,討論汪精衛,就是希望知道他在其中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

出席楊治宜新書會的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王德威認為,「今天面對對岸的威脅,我們也面臨戰爭還是和平的選項,我們指責汪精衛過去做的種種與決定,現今又會是什麼樣的立場呢?這本書是適合關心政治的你我,共同面對的話題。」中研院近史所特聘研究員黃克武也認為:「汪精衛的詩詞反映著一種情感,就像要戰要和,和是哪一種和,和的過程中,又要哪一種對抗?汪精衛死後,原安葬在南京,抗戰勝利後被國民政府炸掉,屍體被挫骨揚灰。後來孫科下令營造「觀梅軒」,坐落於汪墓遺址的一小徑上,閱讀此書後才發現,原來還有人以『梅』紀念著汪精衛。」

汪精衛堅持「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政策,對許多戰敗被俘的國軍將領而言無疑是救星,更何況黃埔軍校生也曾普遍將汪精衛視為師長級的人物。(國史館)
汪精衛堅持「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政策,對許多戰敗被俘的國軍將領而言無疑是救星,更何況黃埔軍校生也曾普遍將汪精衛視為師長級的人物。(國史館)

儘管汪精衛最有影響力的詩歌都是其政治生命相關,但他的詩歌大都是山水詩,將政治的不得意以抒情的方式轉化。例如汪氏借葉落林高的意象,盛讚「何以謝歲寒,臨難亦不苟。蒲柳奮登先,松柏恥凋後。敢辭晚節苦,直恐初心負。」楊治宜認為,當時的他,正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不乏有藉詩詞「統戰」的意涵,但在1941年與日本合作後,又拈出這首詩,更有著意味深長,暗示著對中華民族之林的眷戀情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