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全觀點:勿忘中東路硝煙─曾經「抗俄」的國軍

2024-08-11 07:10

? 人氣

因中華民國試圖收回晚清以來被蘇聯所控制的中東鐵路權益而爆發的中俄戰爭,逐漸為世人所淡忘(圖/取自wikipidia)

因中華民國試圖收回晚清以來被蘇聯所控制的中東鐵路權益而爆發的中俄戰爭,逐漸為世人所淡忘(圖/取自wikipidia)

傳統的國軍歷史敘述主線,以東征為開端,接續北伐、剿共、抗戰,直到戡亂保台,輔以滇緬泰寮游擊作戰。但這當中,卻忽略了1929年中東路抗俄戰爭這一非常重要的壯麗篇章。當時與蘇俄作戰的已經不是東北易幟前的奉軍,而是東北易幟之後完成了軍令、政令之統一(哪怕只是形式上的)、在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之下的國軍東北邊防軍。

近百年過去了,時空移轉、物換星移,但暴俄始終是國軍、是自由文明世界最大的挑戰和敵人。在烏克蘭人正在為自由而戰的砲火彈雨中,國軍這段曾經可歌可泣、對抗莫斯科擴張企圖的輝煌歷史,不應該被湮沒、被忘卻,而應當成為傳之後世、警醒來者的千秋鼎銘。

催生首批青天白日勳章獲得者 中東路係「戰爭」而非「事件」

中東路沙皇俄國為縮短連結遠東領土、透過不平等條約逼迫清廷在中國東北境內修建的鐵路。沙俄及後來的蘇俄更是連條約都不遵守,隨意擴大在鐵路沿線的駐軍及管轄權,將鐵路從中俄共管變成俄國單獨管理。從清廷到中華民國開國之後的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都希望透過對俄交涉來廢除俄國在中東路的特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17年俄國共產革命後,蘇俄政府並未真正放棄在華特權,反而是不斷透過革命輸出的方式強化對中東路的控制。1929年,已經完成全國統一的南京國民政府,在廢除不平等條約、反對帝國主義的革命外交思維下,再次展開對蘇俄的交涉,但蘇俄方面置之不理,不僅如此,反而陳重兵於東北地區。在中華民國政府的支持下,張學良領導的中華民國東北行政當局及國軍東北邊防軍開始積極備戰,組建了防俄軍。

1929年7月26日,蘇俄紅軍以軍事演習的名目,在遠東軍區司令瓦西里·布柳赫爾(Vasiliy Konstantinovich Blyukher)的率領下,首先向國軍發動進攻。布柳赫爾在國軍黃埔建軍建校、東征、北伐時期,是國軍的軍事顧問。中華民國與蘇聯雙方參戰部隊總數超過30萬。其中,國軍方面動員了約22萬正規軍及散居在東北的白俄反共游擊隊。蘇俄紅軍方面以遠東軍區為基礎,動員了超過11萬部隊。兵種方面,雙方陸、海、空三軍精銳盡出。蘇俄紅軍在飛機掩護下,向滿洲里、綏芬河、扎賚諾爾的國軍發起陸路進攻。而水面作戰方面,蘇俄紅海軍阿穆爾河艦隊則與中華民國東北海軍在同江一帶爆發了著名的三江口海戰。整個作戰時間也並不短,從夏季的7月底,一直激戰到寒冬的11月。

在中東路抗俄戰爭中的中國軍隊(圖/取自wikipedia)
中華民國軍於中東路戰爭中與蘇俄展開陸海空三路激戰。(圖/取自wikipedia)

最終,國軍戰敗,蘇俄依舊掌控中東鐵路。國軍方面,超過5500人陣亡,受傷則3000多;另有近萬國軍官兵被俘虜而遭蘇俄押解到其領土伯力。國軍方面,包括韓光第在內的數位將官,壯烈殉國。中華民國東北海軍從水面艦艇到陸戰隊,幾乎全軍覆滅。關內的國軍部隊雖未有直接參戰,但中華民國政府盡力為東北方面提供了外交、財政、輿論和全國精神動員的支持。如此規模、如此傷亡、如此時長,當然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戰爭,而不是所謂的事變或事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