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如何找出環境與經濟雙贏的氣候政策?

2024-08-15 05:30

? 人氣

總統賴清德8日下午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1次委員會議」。(總統府提供)

總統賴清德8日下午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1次委員會議」。(總統府提供)

8 月 8 日由總統擔任召集人的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是賴總統上任以來第一場國家戰略層級的氣候會議,與會委員涵蓋政府、產業、公民團體與學界代表,可謂群英薈萃。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雖然這次會議將聚焦氣候衝擊與電力供需兩大議題,但因為氣候變遷委員會是總統層級,公民團體也想把握機會拋出碳費建言。聯合報系最近接連刊登《碳費優惠給太多?趙家緯憂壓縮財政資源、拖慢企業轉型腳步》《減碳進度落後!碳費3子法將公告 環權會籲中央正視「汙染者付費」》兩篇環團專訪,點出環團對碳費的許多想法。

誠然民主國家會有不同聲音,但身為產業一方的永續工作者、環團口中的「污染者」,環團的意見看起來更像是在吹毛求疵。全球首富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曾直言不諱地批評:「環保運動現在走得太遠了,如果走得太遠,你就會開始認為人性是一件壞事,將人類認為是地表上的瘟疫。」

這番話出自 2023 年 12 月馬斯克出席於羅馬舉行的 Arteju 政治節,很多人認為這位首富喜歡親近義大利總理梅洛尼、美國前總統川普等右翼領袖,是十惡不赦的資本家;然而馬斯克卻是全球清潔產業巨頭,再生能源、電池、電動車產業他都有重大貢獻。

製造業巨頭是重要的環保行動者,這種想法與人們的直覺相悖,像環團一樣給企業貼標籤更簡單好用。但貼標籤是無意義的,瞭解真實的經濟、社會運作方式,才可能走上真正有效的減碳路徑。

前述提到的兩篇文章中,環團對碳費設計給出相當嚴苛的評語,認為政府給予企業「過量」優惠政策,而這些優惠會排擠財政資源。故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表示:「應取消種種有利企業的優惠,才能真正反映出企業的減碳成本。」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碳費費率審議委員林彥廷的批評更為露骨,報導提到:「(政府)強調不將碳費視為財政工具,而是提供企業減碳的經濟誘因,這不禁讓民間團體批評環境部收的是『廉價碳費』。」

筆者長期追蹤台灣減碳議題,對這兩位社會賢達的名字並不陌生,他們向來主張台灣早日接軌歐盟碳排放交易機制,即使不能以歐盟高達 2-3 千元新台幣的碳稅計價,至少應該仿效新加坡以 500 元新台幣的水準實施碳費。

然而,正是因為環團對減碳議題十分熟稔,才更讓人困惑。他們心知肚明,台灣碳費已經相對嚴格,其他國家給予的優惠更多。歐盟碳交易制度中,高碳洩漏風險產業享有 100% 免徵額度;新加坡碳稅徵收,則是以僅僅新幣 5 元(約新台幣 120 元)的費率起算,後來調升費率至新幣 25 元,仍允許企業提出計畫和政府協議,在過渡階段繼續適用舊費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