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觀點: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2024-08-17 06:30

? 人氣

中元普渡慎終追遠,雖然民進黨政府致力於強化台灣的文化獨立性,但要完全切割台灣與中國的文化聯繫並不容易。(維基百科)

中元普渡慎終追遠,雖然民進黨政府致力於強化台灣的文化獨立性,但要完全切割台灣與中國的文化聯繫並不容易。(維基百科)

農曆七月,又稱為鬼月,在台灣及其他華人地區是一個重要的傳統月份。在這段時間,台灣民眾普遍會進行一系列的宗教與民俗活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元節。中元節是用來祭祀亡靈和祖先的節日,這一天,台灣民眾會準備供品、香燭,舉行普渡儀式,祭拜孤魂野鬼及祖先,以示慎終追遠的精神。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些活動不僅反映了台灣社會對於祖先的尊重與懷念,也展現了人們對於鬼神、善惡、因果報應等觀念的重視。這種文化傳承體現了深厚的宗教信仰和倫理道德觀,對於凝聚家庭和社區具有重要的社會功能。

除了中元節,台灣的民間信仰中還有對媽祖、關公等神祇的祭拜。媽祖信仰是海洋文化的象徵,反映了台灣作為海島社會對於海上生活的依賴與敬畏。媽祖被視為海上的保護神,祂的信仰遍佈台灣各地,尤其在漁村和港口城市最為盛行,媽祖廟成為了台灣社會的重要文化和宗教地標。

關公則代表著忠義、勇武與誠信,是商人與警察等行業的守護神。祭拜關公的廟宇同樣遍佈全台,其信仰深深植根於台灣的文化和價值體系中。

民進黨自1990年代以來,推動「去中」政策,旨在減少台灣文化對中國文化的依賴,強調台灣自身的文化特性與認同。這種政策表現在教育、語言、歷史課綱上,目的是強化台灣的主體性,建立一個獨立於中國的文化和政治認同。

從文化層面來看,台灣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些聯繫不僅限於語言與血緣,也包括多元的文化習俗與信仰體系。台灣的民俗活動如中元節、媽祖信仰、關公崇拜等,無一不反映出這種深厚的文化紐帶。

在現實層面上,要將台灣文化與中國文化徹底切割是相當困難的。首先,台灣的傳統習俗與宗教信仰深植於華人文化,這些文化元素已經成為台灣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對於個人的文化認同和社會認同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是動態的,不斷在吸收、融合和演變中發展。台灣的文化在過去數百年中,已經吸收了來自中國大陸、日本、歐美等地的多元文化影響,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因此台灣文化不僅僅是中國文化的延伸,而是一個融合多種文化元素的綜合體。

所以雖然民進黨政府致力於強化台灣的文化獨立性,但要完全切割台灣與中國的文化聯繫並不容易。在全球化的時代,文化的流動性和多樣性使得文化邊界越來越模糊。台灣在追求自身文化主體性的同時,也需正視其文化傳承中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台灣可以選擇在尊重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提升文化自信,並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台灣文化的獨特魅力。這樣的文化發展策略,不僅可以增強台灣的文化內涵,也可以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理解,這樣也才能在國際舞台上更好地展示台灣的文化自信與影響力。

*作者為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