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鄉─錯愛這個國家,還肯回來嗎?夏偉小說《故鄉》選摘(3)

2024-08-22 05:10

? 人氣

書中主角小李在被流放的歲月裡,總避免讓自己沉溺於過往。(資料照,美聯社)

書中主角小李在被流放的歲月裡,總避免讓自己沉溺於過往。(資料照,美聯社)

在被流放的歲月裡,小李總避免讓自己沉溺於過往。然而此刻當他凝視著火車窗外的景致時,即便距離北京還很遙遠,他的靈魂卻早已回到家、回到大羊毛胡同。他試著想像父親在柳園的樣子,彷彿具體的心理形象可幫助他為實際的重聚時刻做好準備。然而他看不到一個有表情、有身體、有手臂、有雙腿的血肉之軀,只看見一種宛如光環的朦朧發光體。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當他父親周圍的世界失控並嘲笑、辱罵、攻擊他父親時,他父親以自己安靜堅定的方式不屈不撓。李同書是克制、有禮和正直的典範,是那些由國家資助、名片上有一長串官方頭銜,以證明自己可隨時重新調整及投向機會主義,並適應共產黨最新領導人提出之任何路線變化的「藝術家」之對照組。小王曾經嘲笑那些人是「風派」,這個貶義詞源自於古語的「牆頭草,風吹兩邊倒」。

然而就像許多在出國留學前就已有根深柢固之傳統文化及價值觀的中國長者一樣,他父親同時兼具深刻的東方色彩與西方色彩。李同書最欣賞的作家魯迅曾尖刻地將這種人稱為「被卡在兩者之間」─魯迅本人也同樣在中國傳統和西方現代之間徘徊。小李的父親一方面崇敬巴哈、堅稱巴哈的音樂在基礎上是民主的,因為其許多作品都像「兩個地位相同之人」的對話那般獨立且平等,但另一方面他也尊敬孔子將「仁」這種全世界共通的價值當成道德秩序的基礎。

在一列載滿打鼾乘客的中國火車上想著巴哈與孔子,似乎荒謬得不合時宜,因為那些乘客從來沒聽過這位德國作曲家的作品,而且在過去十年間不斷辱罵孔子的人文主義。然而巴哈和孔子是小李父親的神,他是他父親的兒子,現在他要回家見他父親,他父親即使遭受毛澤東革命的攻擊,仍然尊敬著巴哈與孔子,並試圖為周遭的混亂帶來一些秩序。巴哈與孔子這兩人,一位編纂了調和與複調樂曲的規則,另一個編纂了人際關係的規則,兩者都在尋找某種崇高的一致性或「大同」,並為一切帶來「和諧」,或許他父親喜歡這兩個不同之人的作品一點也不奇怪。

火車的鋼輪有節奏地敲打著鐵軌,聲音令人昏昏欲睡,即使小李的腦子因為這些想法而激動,他也不確定自己究竟是醒著思考還是睡著了在做夢。不過他很清楚,他父親將染血的雙手高舉過頭而且眼中充滿驚恐的畫面,很快就會再次出現在他眼前。儘管他父親經歷這一切,也從未表現出怨恨或失望,因為他父親是一個默默忍耐並且私下悲傷之人。小李一直在昏睡與清醒、思考與幻想、過去與現在的漩渦中打轉,甚至不由自主地在半夢半醒中大喊:「父親!噢!不!」坐在他旁邊的人嚇得坐直身子並盯著他看,彷彿把他當成瘋子,並且在座位上盡可能地挪移身子遠離他,然後才又閉上眼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