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提早退休,不要孩子!」無子化現象席捲美國,千禧一代為何拋棄傳統家庭價值觀?

2024-08-16 12:25

? 人氣

在紐奧良,42歲的貝絲・戴維斯(Beth Davis)的看法代表了某些千禧一代的新觀點。她說:「我現在不會讓任何事破壞我的生活狀態,要我生一個百分之百依賴我的人,更是不可能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伊登菲爾德和戴維斯。(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伊登菲爾德和戴維斯。(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生兒育女是為了什麼?」

從古至今,人們普遍接受,生育孩子就是成年人的中心目標。

可是,當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去年對18至34歲人群進行調查時,僅有略多於一半的人表示希望有朝一日為人父母。在2021年的另一項調查中,該機構發現,年齡在18至49歲之間的無子女成年人中,44%的人表示他們不大可能或者根本不可能要孩子,而在2018年的調查中,這個比例只有37%。

20世紀70年代,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能夠採取節育措施並進入勞動力市場,家庭生活和圍繞性別的期待被重塑,美國人便開始減少要孩子的數量。根據蓋洛普(Gallup)的數據,到1980年時,平均每個家庭的子女數量從大蕭條後嬰兒潮時期的3.6個下降至1.8個。

研究人員表示,如今,人們已經開始覺得生孩子是可選擇的。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生而為人,就意味著要生孩子,」阿納斯塔西婭・伯格(Anastasia Berg)這樣說道。她與蕾切爾・懷斯曼(Rachel Wiseman)合著了新書《為什麼要生孩子:關於矛盾與選擇》(What Are Children For?: On Ambivalence and Choice)。

她說:「你不會考慮這件事要花費多少代價,它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 

但是,這兩位作者稱,與父母輩和祖父母輩不同的是,美國的年輕一代將孩子視為可以創造有意義生活的眾多元素之一。與其他個人目標和職業抱負相比,為撫養孩子進行的投資並不總是得到對孩子有利的結果。

經濟學家表示,隨著被催生的壓力減小,越來越多的人覺得自己要在經濟、情緒和社會地位等方面都處於理想狀態時才能組建完整的家庭。

喬凡尼・佩雷斯和瑪麗亞・桑切斯與他們養的比格犬Prowler在位於紐約布朗克斯的家中。(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喬凡尼・佩雷斯和瑪麗亞・桑切斯與他們養的比格犬Prowler在位於紐約布朗克斯的家中。(The Wall Street Journal)

38歲的喬凡尼・佩雷斯(Giovanni Perez)一直試圖說服他32歲的妻子瑪麗亞・桑切斯(Mariah Sanchez)一件事:他們已經做好了為人父母的準備。

「沒我們富裕的人都在生孩子,我每天都能看到這種情況,我很確定我們可以做得比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更好,」在紐約布朗克斯區做課後藝術班老師的佩雷斯說。

桑切斯並不買帳。

桑切斯童年時期跟著單親媽媽一起生活,還有一個比她小15歲的弟弟,她從小就幫忙換尿布和餵奶。在擁有自己的孩子之前,她希望夫妻倆從目前居住的一居室公寓搬進更大的房子。她還希望在自己任職的廣告公司獲得晉升,最好能讓10萬美元的家庭總收入翻一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