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聖辰觀點:哪天危機會降臨?《明報》不用這麼悲觀

2024-08-19 07:00

? 人氣

香港新任警務處長鄧炳強(中)(AP)
香港新任警務處長鄧炳強(中)要媒體勿被利用,「成為散播混淆視聽言論的平台。」(.資料照,AP)

這樣類似的事情,近年《明報》出現過不少。從叫停政治漫畫連載《尊子漫畫》,到不時爆出停刊何明修等作者的專欄,再到日前BBC爆出,《明報》一日之間打破了堅持多年的用詞傳統,對賴清德的官稱從「候任總統」改為「台灣領導人」。類似的收緊,隔三岔五便出現一次。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但為什麼《明報》近年收緊新聞尺度的動作如此頻繁,輿論每一次還是會為這份報紙倍感錯愕、惋惜呢?實際上,很多人還眷戀着《明報》曾經的光環,那種總是比其他主流報章客觀一點、進取一點、敢寫一點的往昔時光。當這種對一份報紙長年累積的好感,如今被帶入到一次又一次的現實失望當中,刺痛和消磨的,正是人們對美好記憶的感知。

事實上,很多時候,對於《明報》受熱捧現象,只能在香港本地傳媒的同溫層裡去看待,如果跳脫到這個圈子之外,這種特異的好感即會散去,一如這座城市新聞自由指數135位的排名一樣暗淡。而在很多人看來,這家報館長期以來風雨不倒,在風雲變幻的彈丸之地得以立身數十載,多多少少,靠的正是小心謹慎的政治平衡與妥協之道。

這樣的情況,其實並非《明報》獨有,主流港媒多少都有着相似的政治留痕。面對大眾,報館可以用社論等重要版面與政府同聲同調,以及小心拿捏的新聞尺度和觀點論調,來換取第四權角色上的報道空間;面對官家,又可以用通過第四權角色贏得的市場受眾,來換取立身生存的籌碼,和可以幫政府講好香港故事的資本。這就是香港一些主流傳媒所謂的「中間路線」,它「左」「右」逢源,夾在不斷變幻的時局中,保持着動態平衡。

嚴格來說,《明報》在港府眼中並不是一家「出格」的媒體,是「自己友」,至多是有些「不太聽話」。它與港府之間的博弈也好、妥協也罷,更多時候,仍屬於第四權與第一權之間的「內部矛盾」。即便有些矛盾爭拗透過私下管道屢次溝通無效,最終被搬到台前呈現在眾人眼前,但較勁歸較勁,臉皮是不會輕易撕破的,矛盾始終留在茶杯里。而那些真正「出格」的媒體,過去五年間,已經沒有了。

時代在給港媒祛魅,大風大浪盡過,如今剩下來的,沒有誰比誰更高尚,也沒有誰比誰多那麼幾分光環。大眾不必為《明報》憂慮過多,《明報》也不必自己恫嚇自己,以這家報館的姿態和做法,離「危機降臨」還差得遠,港府同樣也需要它的存在去印證一些事情。只是苦了那班不問工資多寡、對新聞懷有熱忱理想的香港記者和編輯。他們趕上了一個不幸的時代,和一個行將沒落的行業。

*作者為香港時事評論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