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明報》又上新聞了。
8月15日,《明報》專欄作家吳思諾在社交媒體,上載了一封《明報》總編輯劉頌陽致副刊專欄作者的信件。信中,劉總編措辭文縐、語露苦衷,用「懇請」的語氣,要求專欄作家們今後撰稿「知法守法,知所分寸」,下筆「務必再多一分謹慎」,否則報館難保「哪天危機會降臨」。
通篇看下來,劉總編對《明報》在今天這時代際遇不濟,多少流露着不敢明說的隱晦埋怨:「疾風知勁草」,「經歷時代的考驗」、「《明報》要在新時代的香港立身行道,發揮第四權角色,任重而道遠,必須倍加慎重。」話里話外,透着一股難言的悲情和忍辱。
貼文一出,事件迅速引發關注,媒體紛紛轉載,指責《明報》「自動自覺跪低」的聲音,於網路上不絕於耳。信件雖引起輿論喧囂,但如同類似事件形成的慣性,整件事迄今,仍在順着「香港新聞自由被削弱」這條輿情理路發酵下去。少有討論會繞過憤懣的情緒,拉長視線,把整件事看個通透。
在筆者看來,對於「哪天危機會降臨」這件事,《明報》其實不必這麼悲觀。
說回事件,整件事源於香港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本月9日,在出席《明報》兄弟刊物的《亞洲週刊》36週年酒會時,一度不點名批評有媒體副刊的已離港作家文章「以偏概全」、「誤導讀者」,長期在字裏行間認同「黑暴」(2019年香港反修例運動),刻意抹黑、令人憎恨或不信任政府。
鄧炳強在《亞洲週刊》酒會上這席話,被普遍認為是在指摘《明報》。這個場景說來也蠻戲劇,道賀嘉賓在媒體大喜日子,當着企業高層的面,一頓指摘旗下另一家媒體,之後眾人又繼續推杯換盞,合影拍照,個個笑容洋溢,緊張之餘亦不失輕鬆和諧。
這樣的場面,也非首次了。早前5月,《明報》自己的65周年酒會上,香港特首李家超及一眾港官,連同議員等各界建制人物紛紛捧場,多家親北京報章的同行也前來道賀。現場建制大佬雲集,眾星觥籌交錯,足見《明報》在香港建制圈的號召力。
李家超在這場酒會上,也曾以意有所指的語氣指出,傳媒要幫助港人明辨真偽,必須「向以偏概全說不、向誤導說不、向唱衰說不」。一樣的場景,相似的「提醒」,港官們一邊親身出席為傳媒背書,一邊不忘在場表達對報章不滿。這看似矛盾吧?其實,它正是今時今日,香港傳媒業與公權力打交道的現實縮影,所謂的「鬥而不破」即是如此。
有個細節,很多人都不為意。鄧炳強在一長段的譴責講辭中,有句話是這樣說。他說:「我希望傳媒千萬不要被人利用,成為散播混淆視聽言論的平台。」「不要被人利用」,而不是其他表述,細究起來,這樣的措辭可以意指媒體無辜受害,變相是給《明報》留了轉圜餘地。我提醒你了,聽不聽,怎麼做,就看你了。很自然地,數天之後,《明報》的信函被寄到各專欄作家的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