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南海十三郎的故事,雖說已有香港話劇團與金牌編劇杜國威合作的舞台劇於一九九五年、二〇一三年多次重演,一九九七年還拍成電影,一九九九年製作成電視劇集,一時間他的故事不斷地引起熱烈的關注,但相關的文字資料卻寥寥無幾,而有些傳聞也令人真假難辨,我根據香港學者朱少璋教授所整理的劇作家親撰的文章《小蘭齋雜記》(三卷本),再參考他人的旁述,試圖還原「南海十三郎」的一生。
南海十三郎(1910-1984),原名江譽鏐,自稱江譽球,別字江楓、江十三、小蘭齋主等,任導演時均以南海十三郎為名,廣東南海縣人。父親江孔殷(1864-1952)是清朝最後一屆科舉進士,是省港最活躍的一位大紳商。後世給了他很多的稱號:如太史公、末代翰林、實業家、美食家……。有妻妾十二人,十三郎為第六妾杜秀蘭所生,排行十三子,因此藝名就叫南海十三郎。由於出身書香世家,固然夙受庭訓,且自幼飽受文化薰陶,人又聰慧,因此才華卓越,既為庶出,在眾多異母兄中處境可知,逐漸養成倔強性格,憤世嫉俗;十歲在南武小學讀書,約十二歲升入嶺南附中,以得罪師長開除出校,後畢業於香港華仁書院。獲香港大學取錄,就讀醫科,其後不知如何,竟中途輟學,前往滬江。友人靳夢萍說:「有謂其因愛情問題,但此說無法證明,筆者雖與他頗有交情,也不便相詢。他在滬的一段日子,作何生涯,也無人提及。即使當年的南中名士鄧芬前輩,也同時居於上海,其後筆者曾向他詢問此事,也答稱一無所知。」而他的姪女江獻珠在《蘭齋舊事與南海十三郎》中談到十三郎為了追求一位名叫「亞莉」的女孩子,不惜放棄香港大學的學位,輟學追到上海。而他的《浮生浪墨》也縷述他與廣州同學陳讓的姊姊陳馬利的苦戀往事。當時十三郎寄住香港大學馬利遜宿舍,後因陳讓病逝,十三郎慰問馬利,因憐生愛,當時二人各在省港,只憑書信聯繫,或趁學校假期始得相聚。好景不常,陳父反對二人交往,乃遣馬利到北平習醫,馬利在北平時稱得了嚴重肺病,十三郎乃輟學北上,但途次上海時已聞馬利死訊,他在文章中說:
更不願赴北平傷心地,因為編《梨香院》一劇,以誌不忘。又余留滬二年,一無成就。
十三郎熱愛粵劇,業餘常有撰寫劇本。一九三0年,為薛覺先的「覺先聲」劇團的第一屆演出,撰寫了《心聲淚影》一劇,一炮而紅。汪兆鏞的兒子、汪精衛的姪兒汪希文,也算是十三郎的姊夫,說:「三十多年之前,港粵的劇壇,是薛覺先與馬師曾爭霸,當時一個半斤,一個八兩,各有各的嫁妝戲,兩人皆擁有相當的觀眾,一時瑜亮,旗鼓相當。惟馬師曾早年讀書較多,能自己編劇;薛覺先則無此能力,全仗南海十三郎為之幫忙。薛覺先之所以能久享盛譽於舞台,得力於南海十三郎不少,這是鐵一般的事實,粵劇界人人皆知,亦為港粵一般人士所知。薛氏主演的名劇,有許多是筆者之繼室江畹徵氏編製的。畹徵是江霞公(孔殷)太史之長女,家學淵源,受業於名孝廉馮侗若之門,學寫花卉於老畫家李鳳公。她能詩、能文、能畫。她自少喜觀薛伶演劇,廣州海珠戲院的大堂,第二行正中間兩個座位,是長久給她定下的。她因著薛伶個性之所長,編成許多適合其身份的劇本,情節詞曲,並皆佳妙。她的頭腦相當舊,因自己是閨秀之身,不願與伶人往還,更不願由自己出名,乃將劇本作為其胞弟江楓所編(又名江譽鏐,即南海十三郎),付與薛覺先排演。果然一經演出,大收旺台(賣座)之效。南海十三郎亦殊聰穎,當初不過替乃姊清稿,任抄寫之勞,做一名助手;但久而久之,他亦能自出心裁,學習編製,居然亦頗可觀。民二十五年,畹徵病逝後,南海十三郎所編之劇本,完全是他自己創作,一樣可以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