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登山專文:南海十三郎─粵劇名編‧才高命蹇

2024-09-01 05:40

? 人氣

香港資深報人容若說:「一九五六年,香港《晶報》創刊,我當夜班,凌晨輒與同事到盧押道大牌檔『消夜』。一次,聞檔主呼叫:『南海十三郎來了!』只見來人蓬首垢面,直指我而問:『老同學裝作不相識?』欲待分辯,同事頻躡我足,即改口反問:『老同學吃艇仔粥還是及第粥?』只見其人笑道:『我吃的生魚片粥,這裏沒有!』說著揚手而去。天放亮,我與同事沿軒尼詩道東行,過柯布連道口,即見有人擁氈側臥於騎樓底,乃十三郎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九五九年十三郎多番進出精神病院,其後時有康復。葉世雄的文章說:「直到六十年代初,靳夢萍應飄揚女士的邀請,協助她籌組『澳門綠邨廣播電台--香港分行』,不久之後,南海十三郎竟突然出現,更是那裡的職員。原來他經過一段長期治療之後,身體已完全康復;在以後幾年,他的舉止都很正常。」容若也說他一九六四年再見十三郎,完全是另一個人,與正常人無分別,語帶幽默。他說:「一九六四年,我要動手術入住銅鑼灣聖保祿醫院,從護士處得知,十三郎也在院留醫,費用概由香港大學同學廖恩德醫生支付。他已回復正常,每晚來大房探問病友。」他們曾傾談了七個晚上,次日容若出院了。其實早在一九六三年十三郎在《工商日報》口述專欄「梨園二三事」,到一九六四年二月十一日,轉到《工商晚報》陸續撰寫《小蘭齋主隨筆》、《後台好戲》、《梨園趣談》和《浮生浪墨》。四個專欄至一九六五年三月三十一日,前後寫了一年多,共四百零二篇。內容完整,作者的寫作情緒也十分連貫,各個欄目的主題風格也甚統一,行文則以淺白文言或白話為主,讀起來通順親切,又間或在文中穿插詩詞,益見文采斐然。

南海十三郎的《小蘭齋雜記》三卷本。(作者提供)
南海十三郎的《小蘭齋雜記》三卷本。(作者提供)

據靳夢萍的資料顯示,一九六五年年中,十三郎住在油麻地江氏同鄉會,他突然又亂了性子,拿起身邊的一件物體,攻擊身旁正在閒談的一位男子,令到那人當堂受傷,終於鬧到上警署。從此同鄉會不再予以收留,之後下落不明,估計不是街頭流浪,就是留院就醫。汪希文文章說:「筆者隻身作客,靠煮字療飢,亦無法收容之。某年偶於茶室品茗,遇見南海十三郎到輒邀其入座,殷勤勸食,他能食糯米雞一包,鱆魚飯一碗,大飽一件。初以為他一定食飽了,俄而叉燒包遞到,問他要否,他尚可食兩件叉燒包,旁觀者為之咋舌。大約他的神經走了樣,已不能分辨飽餓了。多食是無所謂,最可怕者,他食完之後,要大發議論,因久未漱口之故,牙齒上堆滿黃色牙慧,講話時,口沫橫飛,與筆者同來的朋友,急急避席,如此則殊難為情。嗣後遇見他,不敢呼之入座,只靜中量力資助之,他亦欣然接受而去。如十三郎者,真可謂畸零人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