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又天專欄:統計學與新聞學的「魅力時刻」─當造假硬拗成為默認的標準操作

2024-10-06 05:50

? 人氣

美秀集團一直以來給外界的印象總離不開「台客」二字,但其實除了冠佑以外,所有團員都不會講台語。(圖/美秀集團提供)
樂團美秀集團運動「台客」這個貶詞來加強自己在樂迷中的形象。(資料照,美秀集團提供)

「新聞學魅力時刻」,我是從20年左右開始愈來愈常見到這個詞的。在中國崛起和美西方衰退的大環境下,有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分析西方媒體是怎麼看待中國、報導中國的,然後發現只要是跟政治經濟社會有關的題目,就一定要找到幾個點來黑;一時找不到,也要在末尾問一句「但代價是什麼呢」(but at what cost)。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外媒拍攝中國的「BBC陰間濾鏡」

還有一個所謂的「BBC陰間濾鏡」也很有名,就是英國BBC電視新聞報導中國大陸的時候,畫面都要拍成灰濛濛陰陰暗暗的,讓觀眾對中國積累壞印象。

不只BBC,南韓和日本也會這樣玩,好地方不拍,使勁挑髒亂落後的地方拍,想要讓中國大陸的形象停留在20世紀80、90年代。但當人家觀眾自己來了中國,親眼見到如今的發展,那就馬上破功,尤其又有愈來愈多人會自己拍「中國旅遊」的影片上傳,這對比就會愈來愈強烈。現在你再去大陸網站看他們轉發這種「陰間濾鏡」畫面的時候,你會看到彈幕和評論的反應都很歡樂,評為「魅力時刻」。

以前可不是這樣的。21世紀00年代的時候,是真有人會為這些「陰間濾鏡」感到憤憤不平,當時這種人被稱為「憤青」或「愛國憤青」。

更早,1972年,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受邀來華拍攝紀錄片《中國》,結果因為他的視野和當年文革期間的美學大相逕庭,被江青組織起文藝界和群眾連篇累牘地痛批、圍剿,我看過有論文摘錄過其中一些片段,那個氣急敗壞、強詞奪理又振振有詞的程度,比現在什麼網軍都猛多了。然而當時國際上沒有什麼迴響,人家導演只覺得無奈,而要用今天的網路流行語來形容的話,那時候就是比「無能狂怒」還厲害的一種境界:你內心是虛的,知道中國還很落後,又成天搞革命耽誤正事,但你不能不硬撐,否則真的會倒楣。

統計學和新聞學發動「組合技」

我們也可以把「外強中乾」換句話說:因為中乾,所以必須外強。而如果大家把「外強就表示中乾」這個等式建立了起來,你之後的操作就會比較困難,就不能那麼乾脆、那麼徹底了,你就要做很多「微調」,修到不那麼明顯,然後我們也就迎來了下一版本的「魅力時刻」。

例如最近,美國副總統賀錦麗──大陸網友不叫她這個中文名,說那只是為了跟華人裝熟拉票取的,就叫她本名哈里斯,或外號「哈哈姐」。話說哈哈姐取代拜登成為美國總統候選人後,新一輪民調數據顯示,哈哈姐超過川普兩個百分點,同時民主黨周遭的新聞媒體全部開始給她造勢。啊,這就是統計學和新聞學發動「組合技」的「雙重魅力時刻」。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又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