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汎森專文:讀史與關鍵時刻

2024-10-03 05:50

? 人氣

世界局勢動盪,想要洞悉情勢發展,此時正是讀歷史讀時刻,圖德黑蘭的英國大使館外聚集了抗議以色列的伊朗民眾。(美聯社)

世界局勢動盪,想要洞悉情勢發展,此時正是讀歷史讀時刻,圖德黑蘭的英國大使館外聚集了抗議以色列的伊朗民眾。(美聯社)

史事無窮,要從無窮史事中得益,必須在歷史的發展中識認出「關節竅要」,或重大轉折之處,深入剖析其前因後果,也就是說讀史要能識認歷史上的「關鍵時刻」。《莊子.內篇》〈人間世〉說:「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歷史上的關鍵事件,有些一開始便風風火火,但也有一些是「其作始也簡」,後來「將畢也必巨」,而且有些帶有偶然性。如小布希贏了高爾五百三十七票,當選總統,而此後小布希在中東屢啟戰端,九一一事件後,不只美國的國運大變,世界各地都深受影響。有一些特定的時候,整個文明往往押在幾個事件上。如羅馬與迦太基之爭,在艱苦的鬥爭中,整個西方文明的命運即押在這個賭注中。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關鍵時刻經常發生在「轉型期」。讀《汪榮寶日記》可見汪榮寶等幾個人在清覆亡前不久在清廷之角色,許多極為重大的事是靠三、四個到日本見過世面的人在處理,如優待清室辦法,是汪榮寶一草而就,即照樣執行了。關鍵事件也常發生在改朝換代(包括任何改朝換代)的大變革中,一時之間好像所有事都失去重力浮在空中。明太祖在《皇明祖訓》序中說:「朕觀自古國家,建立法制,皆在始受命之君」,即點出改朝換代之際是建立法制的關鍵時刻。這當然也發生在皇帝駕崩,新皇即位之際,如乾隆即位時,便流行一個趁機改變雍正時期法令制度的巨浪,以至於有人說當時只要能「盡翻前案即是好條陳」。我讀《杜魯門總統任內錄》(The Truman Presidency: The History of a Triumphant Succession)便覺得,一九四五年的幾個月之間是世界史的關鍵時刻,因為它決定了後來的許多發展。

其實二次大戰的最後階段,艾森豪的策略有誤,邱吉爾反對,但艾森豪只想將局面應付過去,對未來沒有太多的想法,結果蘇聯控制了東歐。在歷史轉變的關鍵時刻,往往一個決定或一些細微末節的決定,便可能有深遠的影響。一戰之後,一個所謂中東問題專家戈楚‧貝爾(Getrude Bell, 1868-1926),便可以對整個中東此後的發展,掀起滔天的改變,如對美索不達米亞之處置,從外面找了一個不大相干的人來治理伊拉克,後來形成了巨大的後果。

晚清的毀廟興學鬧得全國沸沸揚揚,全國各地為了學校與廟產爭得不可開交,影響之大難以言喻,而這主要是因為康有為的一篇文章。而康有為的靈感,則是來自《明夷待訪錄》〈學校〉中所說的話:「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學校」,又說:「學宮之外,凡在城在野寺觀庵堂,大者改為書院……小者改為小學」。在晚清以來的思想巨變中,核心人物的一本書或一句話都可能產生很大的影響。譬如吳汝綸去日本考察教育回來後寫了一本《東遊叢錄》,後來各地的勸學所、傳習所就是根據那一本小冊子來興辦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