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汎森專文:讀史與關鍵時刻

2024-10-03 05:50

? 人氣

民國初年的「聯省自治」運動主要來自梁啟超一九二○年的〈《改造》發刊詞〉,在這裡他第一次提出「聯省自治」說:「一、同人確信舊式的代議政治不宜於中國,故主張國民總須在法律上取得最後之自決權。二、同人確信國家之組織,全以地方為基礎,故主張中央權限當減到以對外維持統一之必要點為止。三、同人確信地方自治當由自動,故主張各省乃至各縣各市,皆宜自動的制定根本法而自守之,國家須加以承認。」仿美國聯邦制,民初「聯省自治」運動便掀起了漫天的巨浪。後來就有「聯省自治運動」,陳炯明、章太炎都是聯省自治的支持者。民初新文化運動等每每攻擊佛教為出世的,而太虛就以「人生佛教」來回應這些挑戰。這樣一個口號,經過幾十年,在慈濟的「人間佛教」中得到落實,並成為當今宗教界波瀾壯闊的運動,未始不與當年太虛的一個主張有關。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歷史的關鍵時刻,一些作為即足以改變一時的風氣,套用陳獨秀的名言:「讓我辦十年雜誌,全國思想都全改觀。」一些當時看來甚微的小事,但後來回過頭看卻是關鍵事件。通常在此前,或隱或顯地有一個積貯,如有一個水庫,而關鍵事件則是打開水龍頭的開關。《威靈頓公爵回憶錄》說,當時他們與拿破崙軍隊相差只是一點(a damn close-run thing),後來卻改變了整個歐洲的命運。網路文章〈不為人知的歷史:滑鐵盧之戰〉說,兩天前才從法軍的追擊下逃亡並迅速重新集結的普軍趕到,向法軍的右翼發起激烈猛攻,三個小時後,法軍潰敗。幾天後,英國聯軍占領巴黎,拿破崙被迫退位,並放逐到大西洋的一個小島上。這場戰役影響了整個歐洲的歷史進程,在拿破崙戰敗後的維也納會議上,新的歐洲秩序被重新建立起來。古巴危機時,甘迺迪正在讀芭芭拉.塔克曼的《八月砲火》,分析一次大戰由一個暗殺斐迪南大公事件,最後導致全歐洲長達四年的戰火,生靈塗炭,故甘迺迪決定不讓事態擴大以致最終不能收拾,緊急透過各種手段斡旋,使得後來古巴危機和平落幕。

許多影響後來歷史的關鍵思想,最初並不明顯,如黑格爾對馬克思的影響,如王闓運講〈公羊〉,影響了廖平,而廖又影響了康有為,過程中的變化影響了歷史的發展進程。熟悉歷史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什麼時刻可能出現關鍵事件,並積極把握它。譬如人們可以預想某事在未來可能造成的結果,而猜測眼前事情的後果。

由於歷史的關鍵時刻往往是突然的、微妙的,身處其中的人如果心量不足,沒辦法以全副力量(包括知識、時間、體力等)去加以處理。如果心量不足,而忽略處理,則如歐巴馬所說,在格達費之後,未能做好日後的計畫即立刻介入利比亞的內戰,未做出更多的行動以填補格達費倒臺後的權力真空,故造成「伊斯蘭國」(IS)進駐等大遺憾。

讀史要能「體認」,從歷史上的偉大人物身上得到一種模型、榜樣,如西方古代之蘇格拉底的畫像。其實這也發生在中國,像明代心學人物以王陽明畫像為崇拜的對象、李卓吾《陽明先生道學鈔》中所選王陽明有用的文字,李二曲的《四書反身錄》,選取四書中可以引歸自身修養的文字,唐文治著《十三經大義》是要人讀十三經都能反思個人道德。毛澤東則從李卓吾《史綱評要》中摘選了二十三條,而使之與現實發生關係。人們在內心中體會它,培養對事情是非判斷的能力,並加以實現,讀史幫助人們孕育「歷史智慧」。歷史是生活智慧的重要資源,人們吸收歷史知識的來源非常廣,不只限於史書,包括戲曲、故事及日常生活中的談論與閱聽。它們儲存在人們的腦海,就像是儲存在電腦的硬碟,透過自動存取系統,在特定的時候將歷史知識讀取出來,像糖果般融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歷史是擴充心量之學 》立體書封。(聯經出版)
《歷史是擴充心量之學 》立體書封。(聯經出版)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現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本文選自作者新著《歷史是擴心量之學》(聯經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