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隨著實質薪資增長超過14%,俄羅斯人的購買力也在同步上升,商品和服務的消費增長了約25%。俄羅斯甚至已從全球第五大經濟體躍居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更重要的是,俄羅斯人開始對俄羅斯經濟自我感覺良好。它們一方面調整了經濟結構,降低對能源出口的依賴,提高非能源領域對GDP的貢獻;一方面又著手解決了跨境的交易問題,推動使用本幣結算以及接入了金融信息傳輸系統(SPFS)、國家支付系統「MIR」、手機快速支付等各種金融基礎設施,成功打通了替代性的交易通道,保障了俄羅斯境內的金融交易。
戰爭的持續也給了俄羅斯更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空間。俄羅斯一方面放棄緊縮的財政政策,擴大各種福利補貼的政府支出,並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入巨資。另一方面,俄羅斯在貨幣政策上也大力鋪陳,俄羅斯央行將利率從7.5%上調至18%。通過吸引部分國家的投資,盧布得到了鞏固加強,反過來又降低了進口價格,然後進一步抵銷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英國廣播公司BBC就公開報導,俄羅斯看似找到了繞開西方制裁、減少威脅的方法。但挑戰仍在,制裁的壓力沒有消失,俄羅斯仍然面臨著出生率低、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最值得注意的是,通貨膨脹仍然揮之不去,俄羅斯的預算赤字也達到了GDP的2%,高利率會不會一下子戳破俄羅斯經濟的泡沫,誰也說不準。
「破窗理論」損人利己
不過,「戰爭金融」本來就是建立在1982年《大西洋月刊》提出的「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s theory)基礎上的,它的基本邏輯就是通過戰爭破壞,從中獲取利益。但這種破壞性的經濟,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最擅長玩弄「戰爭金融」的美國為什麼在中東不受歡迎?正是根源於此。法國總統馬克宏甚至直言「北約已經腦死」來宣洩對大西洋彼岸美國的不滿。
確實,製造衝突、發動戰爭是「戰爭金融」的基本特徵,俄羅斯的照本宣科,其實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普丁能夠藉由美國國力衰退,成功結盟南方世界創造俄羅斯經濟繁榮,則應該感謝現在這個世界的撕裂和多極化發展。不過,這種建立在「破窗理論」基礎,並以損人利己發起的經濟模式終究不能長久,「戰爭金融」不應該成為某些強人政治玩弄於股掌之間的自戕經濟學,台灣也不應該成為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口中那個隨時可能會破的窗戶。看來,由地緣政治夾雜著「戰爭金融」帶來的新世界只會讓金融市場更加忐忑不安。
*作者現為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暨泰國石油電動車子公司CEO(Aionex Co.)、美國康乃爾大學財務金融碩士,長年關注國際經濟、金融情勢,本文選自178期台灣銀行家雜誌,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