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薩專文:聞起來是「世界大戰世界」的濃烈味道……

2024-10-05 07:10

? 人氣

從克勞塞維茲式角度來看,戰爭延續政治,基礎還是和平世界。相反,對1914年八月打仗的國家決策人來說,戰爭與和平有一道鴻溝跨不過去,完全是兩個徹底對立的世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直接講得簡單一些,克拉克認為一戰完全否定了「戰爭是暴力手段,用來達到目的,靠強力來實現政治目的」這個想法。如果戰爭是政治的延續,1914年八月發生的事和後續就講不通了。戰爭爆發,不是理性選擇、決策盤算,而是種種情境串連在一起,所有層面而言都超出了國家領導層、君主、參謀等決策人的原有意圖。

再讀下去,克拉克寫道:「賽拉耶佛危機那麼複雜(……)是源自今天依然會在政治場面出現(我強調的,不是克拉克)的言行舉止(……)沒有人想這件事發生,但人人都維護自己的利益,互相抵觸,顧不到共同利益。」他指出「不同自主權力中心互動,你來我往得非常快,這些有強大軍隊的勢力要應付各種變幻莫測的威脅,環境高危又充滿未知數」。對克拉克和我們來說,正正就是這一點令這本書關乎現況(哪個意義來說都是),關乎我們當下要應付的問題。

普魯士軍事家克勞塞維茲(1780-1831)。(作者提供)
普魯士軍事家克勞塞維茲(1780-1831)。(作者提供)

戰爭烏雲愈積愈厚,我們的反應卻常是視若無睹

這本書最後下定論:「1914年有份開戰的人都在夢遊,看又看不見,受夢纏繞,看不見他們即將弄出來的世界有多麼駭人。」克拉克認為我們今天可能沒有分別,都有全面戰爭的危險。這本書出版超過十年,愈來愈有道理,尤其是現在。

上一段引文,我詮釋兩句。講起戰爭,除了克拉克特別提到的一戰語境以外,夢遊很普遍。一般來說,「我們以為和平(實則未戰)的世界突然要讓位給戰爭」的想法,我們用盡全力推開,一直把目光移開,不留意自己有沒有機會落入戰爭。這是求不知的問題(而非求知,畢竟想知才會有可能知),也是想像力和直覺不夠敏銳的問題。思考上,要跳進未知,預視自己陷入戰爭狀態,對一個生活在「和平」世界的人類主體來說,想像力要非常深厚,求知欲要毫不動搖才行。對我們來說往往是例外,不是常態。

這是為甚麼戰爭烏雲在地平線愈積愈厚,我們常有的反應是視若無睹(我們對戰爭現況就像學生上課對老師一樣),慣了把頭轉到一旁,不直面蛇髮女妖的目光。我們西方民主白人全球北營條件主要弔詭在,周圍的戰火聲我們都聽慣了,環境算吵鬧,但我們學會了完全不當一回事,條件當然是戰爭只會發生在別人身上。習慣到膩了,代價就是我們這群人對所有戰爭條件都欠缺直覺,察覺不到「我們」究竟怎樣會陷入戰爭。然而,過去四十年來,我們不是沒有機會明白自己有可能陷入戰爭的。首先是前南斯拉夫,現在就是烏克蘭,戰爭重返歐洲領土,逼近我們,沒有停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