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存廢的討論,不僅是法律層面的,它關乎整個社會,對生命價值的認知與倫理聯動。在討論廢除死刑的同時,我們必須考慮:
1、當懲罰的力度下降,社會是否會因此失去對生命的敬畏?
2、如何在保護犯罪者基本人權的同時,確保正義的實現?
3、整個社會倫理道德價值體系如何維護?
政黨與民間組織在推動廢除死刑的同時,雖然強調犯罪者的人權和生命價值,但這樣的結果,可能會導致整體社會,對生命價值的貶低和錯亂認知。當死刑被降至無期徒刑或終身監禁,犯罪者所付出的代價減小,這是否會讓某些冷血罪犯,更加肆無忌憚地犯下兇殘暴行?
懲罰力度的減輕,讓某些不法者,可能不懼法律後果,而去輕取他人生命。這樣的情況,不僅會讓受害者枉死,讓家屬無法感受到正義,還可能導致社會中少部分人,對他人的生命尊嚴產生麻痺。最終,廢死可能會讓社會產生倫理道德危機,把金錢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如車禍肇事者,二度肇禍把重傷者致死,以逃避未來賠償責任。
死刑存廢的爭議中,產生了一個更加複雜,且充滿挑戰的問題:在廢除死刑後,生命的價值是否會普遍被看輕和「貶值」?這不僅是當下的討論,未來在社會中將繼續引發,不同群體間的思辨與衝突。這是我們面臨的重大挑戰,也是未來應該持續探討的議題。
附錄:亞洲主要民主國家死刑存廢狀況
新加坡、日本、韓國和台灣的死刑執行狀況各不相同。這些國家在死刑政策上的差異,反映出各國對犯罪和人權的不同平衡方式。
新加坡積極執行死刑,特別針對毒品犯罪,2023年就有16次執行。政府認為死刑對嚇阻毒品犯罪十分有效。
日本則針對多重謀殺等極端案件使用死刑,近年著名的是2018年對「奧姆真理教」成員的集體處決。死刑在日本仍保留,但執行頻率較低。
韓國自1997年以來已停止執行死刑,雖然法律上仍保留死刑,但過去25年未執行。殺人等重大犯罪率,並未因為停止死刑執行而顯著上升。
台灣雖保留死刑且民眾支持度高,但執行次數逐年減少,近年來僅有少數案例被執行。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