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戰略:審慎的平衡外交
莫迪出訪基輔前夕,印度外交部(MOE)舉行臨時記者會,西方司司長拉爾(Tanmaya Lal)稱「印度與俄羅斯、烏克蘭均擁有實質性和獨立的關係,印方與兩國夥伴關係有其長久的基礎」。自1991年烏克蘭脫離蘇聯獨立以來,印度與烏克蘭雙邊關係經歷轉變,從最初兩國在農業、製藥、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緊密合作。烏克蘭是印度糧食安全的依賴,烏克蘭則需要印度的藥物供應來支持其醫療系統。至中期雙方在國防產業和武器供應鏈的合作,新德里為降低對俄羅斯國防進口的依賴,烏克蘭成為印度在國防供應鏈上的替代來源,印度始終與烏克蘭維持夥伴關係。惟自俄烏戰爭啟幕,印度深受基輔和西方民主盟友的批評,印度總理對此謹慎措辭,拒絕回應關於追究普亭對戰爭的責任,印度仍維持與俄羅斯深厚的經濟和軍事關係,特別在武器開發、供應和能源供給方面。
從印度視角而言,由於俄羅斯被西方孤立,促使莫斯科尋求與印度更緊密的關係,此顯然有利於印度國家利益。同時,新德里擔憂若疏遠莫斯科,可能會將俄羅斯推向北京。從美國和西方陣營的立場,儘管不滿於印度的親俄立場,然而,美國亦期待印度可以保有對莫斯科的影響力,作為對中國的制衡,這無疑給予印度將自己定位為和平締造者的籌碼。
印度外交歷來依循「不結盟政策」,拒絕在大國戰略競爭中選邊站,向不涉入主權和領土紛爭。此一外交立場使印度保有自主和彈性,仍得以維繫與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兩組雙邊關係。檢視印度在俄烏戰爭的平衡外交,其高層次戰略是在不破壞與任何主要勢力關係的情況下,推動一個外交解決方案,並強化其在西方和G20等全球多邊架構的影響力。此亦反映在卡內基印度中心 (Carnegie India) 於本年4月發布的選前民調,印度民意顯示,超過80%的受訪者認為,印度應該超越對俄羅斯的依賴,探索與其他國家的國防合作。另一方面,印度青年對於推動多邊主義,探索全球新夥伴關係,以及維持與西方和俄羅斯之間的外交平衡具有高度期望。隨著戰爭持續拖延,印度更願意以大國之姿擔任外交斡旋的調停者。
美國「華爾街日報」引述匿名美國國安幕僚,澤倫斯基的「勝利計畫」只是將過往的軍援訴求重新包裝,要求對美國解除長程飛彈使用限制,缺乏全面的戰略構想。這樣看來,「勝利計畫」可能離印度「創新方案」的期待距離尚遠,但對新德里而言,印度的平衡外交其實已取得階段性的戰略目標。
*作者為台灣印度研究協會理事、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