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史丹佛大學教授Zimbardo在心理學大樓地下室展開一個前所未見的實驗,他在當地報紙徵集志願者參與監獄生活研究,為期兩周,每天可得15美元報酬。最後接受試驗者有24人,多為二十歲左右的大學生或年輕人,其中一半飾演守衛,另外一半飾演囚犯。第一天大家相安無事,但第二天囚犯便撕掉囚服編號、取笑看守、拒絕服從命令,Zimbardo請守衛採取措施控制局面,他們強迫囚犯做伏地挺身、脫光衣服,拿走飯菜、枕頭、毯子和床,甚至讓他們用手清洗馬桶。守衛與囚犯之間的衝突越演越烈,一直持續到第五天,這個實驗才在同儕壓力下停止。
這個充滿倫理爭議的社會心理學實驗發現了所謂的「路西法效應」(Lucifer Effect),指的是在特定情境或氛圍下,可能激發人類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等人性暗黑面,即使是年輕學子,會對素昧平生的人施展權力,甚至出現暴力行為。
路西法效應的擴散
在學界、醫界、社工等專業領域,一股人為的路西法效應正在擴散中。由上而下、單面向的權力造就了專業評鑑的監獄,將專業者依年資、職級劃分成有權的守衛以及受控管的囚犯,結果竟是喚醒人性黑暗面的權力慾望,任由支配者宰制弱勢者。
評鑑委員對被評鑑人或受評機構展開各類要求,包含提供所有工作記錄以呈現業績或成效,巡視工作場合、指導或批評第一線工作者、訪談或者要求受評人接受進一步的專業認證。雖然大多數評鑑委員認為自己客觀中立、依章行事,並未對機構或個人提出不當要求,但還是有少數委員濫用職權、弄權造次,但是礙於個人職涯或機構評鑑表現,多數受評人或機關大多只能忍氣吞聲、敢怒不敢言。對於評鑑結果不服雖有法定申訴管道,但是官官相護、學學相右,申訴結果經常也是白忙一場,受評者如同受困於評鑑監獄的囚犯,即使對於守衛不滿也不敢輕易越獄脫逃。
為了誰而做評鑑
最近家人住院,發現護理站的醫護人員多半忙著低頭打電腦、填報表,病患出現問題需要自己按鈴或家人、看護匆忙去找人協助;社工員除了例行的機構服務、家訪之外,最重要的是寫業績報表;學校教師也是如此,研究成果、輔導記錄、系所教學、研究、服務、行政指標與成效、計畫滾動式修正,最後發現自己和學生談話五分鐘,回來填了十分鐘訪談記錄,這就是評鑑制度下的專業人生。
評鑑原來的目的是為了督促各個機關改善缺失、追求效能,但是過度形式化的評鑑已經造成工作現場的教師、醫護人員、社工員沉重壓力,原本應該花在學生、病人以及案主身上的時間,轉為填寫表格、記錄個案資料、撰寫成效評估或者研究論文,專業評鑑越官僚,花在行政紙上作業時間也越多,能夠用於原來工作時間也越少,到最後專業者的主要精力已不在服務對象,而是花在應付評鑑。即使是在教育商品化的美國,由於國家對於大學資訊要求以及規範的複雜化,導致大量職能擴編,造成大學內部科層體制大量擴張,造成大學「結構愚鈍」,反而阻礙了教育的創造力。
尤有甚者是因應評鑑制度的公關公司、論文包套服務、國際期刊研究也出爐,有的代機關撰寫評鑑報告,有的是代書學位論文、甚至出現國際期刊論文「無稿專案」,公然保證登刊,反正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論機關或個人逼急了,總會找到方法來應對。最後的結果是人力資源或服務資源受困於評鑑而必須花錢消災、形式應付,創造出評鑑新產業。
筆者受教育部委託在2017年進行了一項評鑑2.0研究計畫,以資訊公開來簡化評鑑作業,從學務、教務以及校務治理三面向,提出學生宿舍比率、生師比、財務報表、校務會議記錄以及董監事會人員等31項公開資訊,希望提供學生與家長選擇學校與系所參考,也可避免誤踩退場學校地雷。
最近雲林縣政府試辦校務評鑑指標減半,當作送給全縣的教師節大禮,讓老師更專注於教學品質提升,也做為未來是否停辦校務評鑑的參考依據。適度評鑑有助於專業者自我改進,但當評鑑成為學術、醫療、社工界權力守衛者的令箭,誰來停止對於弱勢專業工作者違反倫理的試驗?
*作者為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