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上週說「台積電已經成為真正兵家必爭之地」,這個形容用在晶片戰爭非常傳神,搶到「兵家必爭之地」的一方勝算大增。但千萬不要用在地緣政治的戰爭,因為已經聽到「若中國攻佔台灣,我們(美國)考慮摧毀台積電,不讓中國得到」類似的言論。
台積電是台灣的瓌寶,強國都想擁有,像似戰國時的和氏璧。和氏璧最有名的故事當推「藺相如完璧歸趙」,故事多數人知道,簡單說:
秦王想要得到和氏璧,誆稱願以十五城換取和氏璧,趙王不捨得給,卻又顧忌秦國強橫。藺相如自告奮勇帶著和氏璧去秦國,威脅寧可玉碎,秦王不捨得近在眼前的寶玉被砸碎,虛情假意在地圖上比劃割讓哪些城池。藺相如施展外交語言拖過一夜,晚上偷偷派人將和氏璧送回趙國,秦王沒殺藺相如,也沒拿城池交換和氏璧。
當前的情況跟歷史場景不一樣,台灣有台積電而美中兩強都想要,情況跟《左傳》裡「虞叔懷璧其罪」情況比較相似,重點在於,弱者/弱國保不住寶物能怎麼辦?(虞公虞叔的故事不贅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問谷哥)
問題乃在於,台灣有沒有「藺相如」?
藺相如另一個故事: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了大功,趙王擢升他為上卿,趙國的大將廉頗不服氣,處處為難藺相如,藺相如則處處退讓。有人問藺相如為何忍氣吞聲,藺相如說:「趙國因為有我和廉頗才能跟秦國相抗(趙國當時是六國合縱的縱約長,藺相如和廉頗是趙國外交和軍事實力的代表人物),如果我們兩人相鬥,削弱了趙國,秦國就得逞了。」廉頗聽到後,袒露上身、背負荊杖去藺相如的府邸請罪——這是成語「負荊請罪」的典故,也是戲劇「將相和」的題材藍本。
後來,秦國攻打韓國上黨之地,韓王自忖守不住決定放棄。上黨守將不願降秦,向趙國表示願意歸順,請趙王發兵抵抗秦兵。趙軍起初由廉頗統兵,後來誤中秦國反間計,用趙括取代廉頗,結果在長平之戰大敗,秦軍「坑殺趙卒四十萬」,那是秦國削平六國的決定性戰役。
故事中的上黨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沒寫的是,上黨人民在戰爭中的遭遇如何,秦軍痛宰趙軍取得上黨之後,對上黨人民又如何。這是我不希望台積電成為「地緣戰爭的兵家必爭之地」的理由,而希望台灣成為「美中爭鋒的和氏璧」——兩強都不捨得砸碎台積電。而前提仍然是:台灣有沒有「藺相如」?
最終秦國滅了六國,當然包括趙國,但和氏璧的下落呢?
有一說,李斯用和氏璧鐫刻為傳國玉璽,這顆玉璽從秦、西漢、東漢到晉,都是正統政權的象徵。然而,真正維持王朝政權的,其實不是玉璽,而是人才。
趙國有藺相如和廉頗而能跟秦國相抗,藺相如去世、廉頗遭罷黜之後,趙國就擋不住秦國了。台灣現在有台積電,然而,容我直言,完全看不到有藺相如那樣的外交家。藍綠兩黨莫說才能差藺、廉十萬八千里,卻還要相鬥/內耗。
有「和氏璧」又怎樣?保得住嗎?
*作者為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