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莫迪和人民黨在大選中取得壓倒性勝利,人民黨在國會的議席單獨過半,從而能夠完全主導印度的政治。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印中兩軍隊2020年在班公錯爆發了幾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衝突,雙方用石頭、棍棒混戰。此次衝突印度死傷了多人。在這次衝突後,兩國關係更是急轉直下,印度幾乎全國掀起了反華情緒,新德裡也揚言,邊境問題解決不了,印中關係就別想好起來。而在這次衝突的第二年,印度加入了美國主導的「四方安全對話」領導人年度會議,眾所周知,「四方安全對話」的唯一目的,就是圍堵中國。印度也將和中國的矛盾與衝突帶入雙方都參與的組織,如上合和金磚。
客觀來說,北京確實不太想和印度發生衝突,因為它要應對美國和西方的戰略壓制以及經濟和科技的打壓就已經夠忙的了,印度作為中國的鄰國,不像菲律賓,人口比中國還多,經濟體量也大,軍隊戰力也不輸中國,北京要應對新德裡的「挑釁」,難度比對付馬尼拉大很多,從這個角度看,如果兩國邊境危機能夠解除,關係得到改善,將使中國消除後顧之憂,能夠專心對付美國和西方的壓力。現在兩國關係不好,中國還要騰出一只手來預防印度的偷襲,這當然讓北京感到有些力不從心。但對新德裡而言,可借重美國和西方的力量反制北京,何樂而不為?
印度為何態度轉變?
上面分析表明,在和中國的對抗中,印度原本是可以顯得更從容,不急著和中國改善關係。可莫迪政府似乎在突然之間想開了,不想和中國在邊境作對,化干戈為玉帛,在金磚峰會前夕同北京達成了邊境協議。對印度的這個轉變,外界有些始料未及,觀察家們還期待著印度這回在金磚峰會上和中國唱對台戲。盡管印中選在金磚會議前達成邊界協議看似有些突兀,但也不是莫迪政府的一時心血來潮,它反映了新德裡在過去幾年以「邊境對峙」策略、一定程度上惡化印中關係為代價並未如預期的那樣,取得印度、人民黨及莫迪本人的利益最大化,在此過程中印度也付出了很大成本。
首先,和中國在邊境的幾年對峙使得印度背上的軍備負擔也不輕。中國的國力畢竟比印度要雄厚,印度雖然近年經濟增長很快,但貧困人口也非常多,而邊境對峙要投入很多資源發展軍備,這無疑會減少用於扶貧和人力資源的投資。另外,在國防力量、武器裝備和基礎設施的建設能力上,印度同中國也有一定差距,長期在邊境投入重兵,對印度壓力不少。如果因某種原因導致兩國在邊境開打,印度未必討得到便宜。故持續對峙的高成本及其對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莫迪不能不考慮。
其次,打邊境對峙牌,渲染中國欺負印度以激起民眾的愛國熱情,鞏固莫迪和人民黨在印度政治的主導地位,邊際效益出現了遞減。印度國內如今也像美國一樣,逢中必反,媒體不能講中國好話,只能唱衰中國,主要反對黨國大黨甚至比人民黨對中國態度還強硬。在全民反中的氛圍下,執政黨及其領導人對中國的強硬會被認為理所當然,並不顯得突出,但比起在野黨,它卻要承受由此帶來的對印度的代價,一旦印中關係惡化對印度造成不利影響,反對黨和媒體必然要指責莫迪對中國軟弱。今年印度選舉莫迪雖然如願以償第三次執政,可人民黨卻失去了國會單獨過半的議席,印度輿論普遍認為這次選舉是對莫迪和人民黨的一次信任投票,顯然,結果不利莫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