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將在當地時間5日登場,從各家民調來看,川普與賀錦麗的支持度依舊激烈互咬。不過如果把選舉勝負拉大到16年的時間幅度裡,自2008年之後,民主黨其實贏了三次選舉(歐巴馬2次、拜登1次),共和黨只贏了1次(2016年的川普,而且那年的普選票其實是希拉蕊贏),加上川普背負國會暴動與性侵等多項刑事指控,這次選舉理應不會再見到他才對。不過事實卻是民主黨至今陷入苦戰,川普甚至被華爾街看好重回白宮,這又是為什麼?
《紐約時報》的首席政治評論員柯恩(Nate Cohn)2日在〈民主黨想擊敗川普為何那麼難〉的專欄中指出,川普在2024大選中之所以依舊競爭力十足,最簡單的答案是整體的政治環境對民主黨不利。除了認同拜登總統表現的選民僅有40%(紐時最新民調),認為國家朝著正確方向前進的選民更只有28%。有這麼多人對總統與國家的表現感到不滿,執政黨自然難以保住對白宮的控制權。
這次川普與賀錦麗在民調上基本打成平手,更重要的是,共和黨幾十年來首次在全國範圍的政黨認同追上民主黨,在大多數關鍵問題上甚至佔據優勢(民主與墮胎權除外)。柯恩認為,這不只是美國自己的問題或現象,更是已開發國家的執政黨普遍面對的挑戰—選民渴望改變。包括英國、德國、義大利、澳洲與日本的執政黨都遭遇了挫敗、甚至丟掉了政權,其實包括川普本人在內,4年前也同樣敗選下台。
已開發國家的執政黨為何遭遇失敗?
雖然每個國家的狀況不同,但故事卻都大同小異:新冠疫情與隨之而來的經濟動盪,通貨膨脹與物價飛漲讓每個選民都同感憤怒,執政黨也難免遭殃。柯恩認為,物價上漲讓政府官員、自由派精英和媒體不再受到民眾信任,低收入選民與年輕人都因為購買力、居住機會受到衝擊而感到不滿。以美國來說,後疫情時代的幻滅直接衝擊民主黨的支持度,拜登政府主張強制戴口罩和接種疫苗、關閉學校和封鎖來應對,民主黨也支持「黑人的命也是命」、支持更自由的邊境政策、尋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編列大筆預算刺激經濟,但疫情結束後,這些做法很快變成了負擔。
川普雖然不只是共和黨的「加分項」,民主黨也能靠著「反川普」的訴求來打選戰,但柯恩指出,現在的民主黨比過去16年的任何時候都更為保守,除了在移民、能源和犯罪等領域明顯右轉,通膨的壓力也讓民主黨不再強調擴大社會保障網。民主黨和自由主義從2008年之後曾經主導美國政治,但從當前的局勢看來,無論大選結果如何,自由主義在美國政壇的優勢恐怕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