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治的每一次轉折,皆引發全球的震盪。川普的再次當選及其內閣選擇,則更進一步挑戰了傳統政治模式和社會秩序。他以「忠誠至上」取代過去的「專業至上」,對其新一屆政府的政策方向與施政風格,埋下深遠的隱憂。
川普的內閣任命充分體現其對忠誠的重視,而非經驗與能力。例如任命馬特·蓋茨為司法部長和圖爾西·加巴德為國家情報總監,無不引發輿論爭議。蓋茨缺乏檢察經驗,且面臨多項道德指控;加巴德則因其對俄羅斯和敘利亞政策的立場受到質疑。這種選擇背後,體現的是川普對建制派和專業菁英的不信任,以及他對個人忠誠的極端偏好。
這種任命模式與他在2016年首次當選時形成鮮明對比。那時的川普,由於缺乏政治經驗,選擇了一批共和黨內的建制派人士入閣。但這些人後來因與川普的政策分歧,紛紛淡出甚至公開批評他。這段經驗促使川普在此次內閣選擇中,都是完全符合其價值觀和政策方向的「忠誠者」。
川普的忠誠內閣看似可以增強政策的一致性,但卻可能損害治理效率和政策的專業性。專家指出,許多被任命者並未具備管理聯邦機構所需的專業能力。這些人是否能有效履行職責,成為輿論的核心關注點。
這種模式也可能使美國政府陷入政策偏執和決策失衡的風險,例如任命反疫苗運動者羅伯特·甘迺迪為衛生與公共服務部長,不僅挑戰科學共識,也可能損害公共健康。這些選擇表明川普在政策制定中可能更加關注政治效果,而非長遠的公共利益。
對於川普的內閣任命,國會的確認程序成為關鍵。儘管共和黨掌控參議院多數,但部分共和黨人對於某些提名者的態度仍持保留意見,並質疑這些任命是否符合公共利益。
民意和媒體的反應也將對川普政府形成一定制衡,一些媒體評論認為,川普的內閣選擇更多是為了滿足其政治基礎的需求,而非全體美國人民的福祉,這些批評可能激發更廣泛的公共辯論,甚至影響政府的政策執行。
川普內閣的選擇方式,不僅影響當前的政策走向,更可能深刻改變美國的政治文化。忠誠至上的用人邏輯,或將削弱傳統政治精英和專業官僚在政策制定中的影響力。這種轉變,既可能帶來短期的政策突破,也可能為未來埋下更多治理危機的隱患。
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式可能進一步撕裂美國社會的政治共識,增強民粹主義在政治決策中的影響力。如果忠誠取代專業成為政治的主導邏輯,那麼美國將面臨治理能力下降和國際聲譽受損的雙重風險。
川普的再次當選和內閣任命為美國政治帶來重大挑戰,也提供了重新審視政治模式的契機。如何平衡忠誠與專業的關係,如何在政權改變中保持政策的延續性和專業性,是未來任何政府需要面對的核心議題。
美國的政治體系向來以其制衡機制和多元性而自豪,川普的忠誠內閣是否能為美國帶來改革的契機,抑或只是進一步深化政治分裂,將取決於國會、民意以及川普政府本身的決策智慧與執行能力。
*作者為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全球品牌創新永續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