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挺生觀點:克勞塞維茲的煩惱─戰爭與個人和國家的命運

2024-11-28 07:10

? 人氣

克勞塞維茲,普魯士將軍與軍事理論家,著有《戰爭論》(Vom Kriege)文集。(林挺生提供,取自Wikimedia Commons)

克勞塞維茲,普魯士將軍與軍事理論家,著有《戰爭論》(Vom Kriege)文集。(林挺生提供,取自Wikimedia Commons)

如果少年維特能有這麼多煩惱,克勞塞維茲也會被煩惱所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少年維特的煩惱》的作者是德國最重要的文學家歌德,比《戰爭論》的作者克勞塞維茲大約早一個世代,但是兩者過世相差不到一年。克勞塞維茲於1831年染上霍亂去世,歌德則是1832年因心臟衰竭離世。

從某種角度來看,敏感的少年維特所感受到的煩惱,那些在啟蒙精神與浪漫主義之間的衝突,正是克勞塞維茲以更具體的方式親身經歷的鬥爭。當然,歷史從來不是線性的發展,化約式的類比並沒有太大意義:身陷愛情與價值矛盾中的少年,熱血澎湃的愛國軍人,兩者之間沒有高下之分。雖然約定俗成以《少年維特的煩惱》為本書的中譯名,但是「煩惱」似乎有點輕描淡寫,用黃舒駿那首成名曲《馬不停蹄的憂傷》中的「憂傷」來代替,可能更為適切。

歌德曾蒙拿破崙召見,但不願意為之效勞。克勞塞維茲則在1806年成為拿破崙的階下囚,此後終生以對抗法國為職志,甚至在1812年背棄他的國王,加入俄羅斯陸軍抵禦法國入侵。喜歡與否,他們的生命都被拿破崙深深影響。

歌德。(林挺生提供,取自Wikimedia Commons)
歌德。(林挺生提供,取自Wikimedia Commons)

一、克勞塞維茲的愛情與事業

克勞塞維茲開始接受教育時,歌德已是德語世界家喻戶曉的作家,《少年維特的煩惱》一書當然是必讀的作品。這絕非妄加臆測。1803年克勞塞維茲成為奧古斯特親王的副官,而得以進入柏林貴族社交圈,並因此結識未來的妻子瑪麗・馮・布呂耶,兩人之間的對話就是從討論《少年維特的煩惱》開始的。

瑪麗。(林挺生提供,取自Wikimedia Commons)
瑪麗。(林挺生提供,取自Wikimedia Commons)

或許是命運的安排,維特的煩惱也變成克勞塞維茲的煩惱;也或許是老天的垂顧,有情人終成眷屬,瑪麗還將英年早逝的克勞塞維茲所有手稿整理出版,讓後世得以一窺戰爭哲學的堂奧。關於戰爭哲學的思考,屬於另一個層次的煩惱,我們有機會再加以介紹。

布呂耶家族是圖林根地區歷史悠久的望族,瑪麗的祖父還當上薩克森選侯國的總理。七年戰爭(1756-1763)時,薩克森與普魯士為敵,受到腓特列大軍入侵。布呂耶家族的領地被腓特列強佔,家道中落。腓特列大帝去世後,瑪麗的父親決定投效普魯士,花了二十年的時間將家產重建起來。布呂耶家族在中、東歐擁有的綿密人脈,讓他們迅速成為柏林貴族圈的新貴,得以出入霍亨索倫王室的宮廷,大文豪歌德也常是家族活動的座上客。瑪麗的母親是英國人,她的一個外甥威廉・戈姆後來成為大英帝國的陸軍元帥。

而克勞塞維茲的家族只是沒沒無名的低階貴族,他的父親曾在腓特列大帝的軍隊中擔任尉級軍官,參加過七年戰爭,退伍後在地方稅務機關謀得一個公務員的差事。因為家境並不富裕,克勞塞維茲十二歲就進入普魯士第三十四步兵團,並參加了第一次反法聯盟的萊茵戰役。戰爭結束後回到駐地,在步兵團開辦的學校中表現突出,被推薦到柏林的戰爭學院就讀。在此克勞塞維茲有幸受教於普魯士軍事改革的主要推動者沙恩霍斯特,在其教誨下專注於戰爭史的研究。二十五歲時,克勞塞維茲晉升上尉軍階,在當時算是很快的。沙恩霍斯特三十七歲時才升上尉,另一位普魯士軍事改革大將格奈森瑙,則是三十歲才成為上尉。雖然薪餉稍有增加,克勞塞維茲還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低階軍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