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正果專文:蓬萊日日催絃管,奏向人間是怨音─余英時三首詩作讀解

2024-12-01 05:40

? 人氣

一九八六年十月八日,蔣經國接受《華盛頓郵報》訪談,曾口頭提出解除在台灣實施了三十七年的「戒嚴令」。其後在大勢所趨下,國民黨當局終於在次年七月十五日正式頒布解嚴令,接著在當年十一月開放台灣民眾到大陸探親。余英時以「觀于海者」署名,於一九八七年發表在《明報月刊》的〈失題二首〉,應該說即寫於此開啟兩岸交往的背景之下。「觀於海者」這個筆名出於《孟子》:「觀于海者難為水……觀水有術,必觀其瀾。」該詩的調子是低沉的,作者撫今追昔,面對台灣本島及兩岸關係出現的變化,抒發了某種持觀望態度的感懷,委婉的語氣似乎在尋思著事態發展的波瀾。其中第一首著重寫台灣本島發生的變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賸水殘山一線懸,三年看盡世情遷。草間早絕鳴蟲響,海外新傳化鶴旋。有國竟成龍戰野,無家空話鳥窠禪。從來興廢爭朝夕,誰解莊生論小年。

首聯寫國民政府遷台以來地理上所處的危急局勢,以及島內民主運動高漲,威權政體不得不放權改革的現狀。蔣介石早在一九七五年去世,蔣經國當時已病入膏肓。頷聯「草間鳴蟲」的意象令人聯想到作者的老師錢穆對王維兩句詩—「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的解讀。錢穆強調,這一聯中重要字面在「落」字和「鳴」字,在這兩字中透露出天地自然界的生命氣息來。「草間早絕鳴蟲響」便隱喻著威權政體生命力的衰竭,蔣介石一直吶喊的「毋忘在莒」之反攻聲勢早成強弩之末,代之而起的則是台胞大批前往大陸探親之風。「化鶴旋」用了丁令威成仙後化鶴歸去的典故。時隔三十年,當初逃至台灣的軍民如今成了大陸當局統戰的對象,紛紛作為台胞反鄉探親。這個化鶴歸來的場景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他們返鄉所見,均已「城郭如舊人民非」了。《易•坤》「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本謂陰陽二氣交戰,頸聯的「龍戰野」顯然是指國共兩黨爭雄造成的兩岸分治現狀。「有國竟成龍戰野」的沉痛語氣諷喻兩岸均固守各自的「一個中國」,互不承認。「鳥窠禪」,一作「烏窠禪」,恐係傳抄導致的歧異。余詩中兩用「鳥窠禪」意象,似乎都在藉以表示居家安逸的處境。此處「無家空話」的「家」似應含「家國」之意,當指大陸,照應了上句的「有國竟成龍戰野」。那個「有國」,是被無產階級專政的國,這裡慨歎的「無家」,名言家已回不去,也不想回去,只能在海外的鳥窠自圖偏安了。此偏安不只是作者本人的決斷選擇,也是台灣朝野寧可堅持下去的現狀。尾聯發出了中共武力犯台的警告。毛澤東在一九六三年所寫《滿江紅》詞中豪稱「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中共一直高調宣佈「一定要解放台灣」,從未放棄武攻的勝算。至於「一國兩制」的承諾,多屬麻痺軟化台灣朝野的策略。莊子有「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說,意思是有侷限的見識無法理解遠見高識。中共幾千枚導彈一直對準台灣,隨時都會武力犯台,台灣朝野若滿足於兩岸一時的熱絡交往,就墮入莊子所譏的小知小年之見了。「誰解」的反問語氣分明是在提醒當局勿忘首句所說的「一線懸」之危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