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齋橋筋:「筋」是漢字活用
大阪的另一個有趣地名叫「心齋橋筋」。「心齋」源自道家哲學,強調通過精神修養來達到一種超越物質世界的境界,意為摒除雜念,使心境虛靜純一。
大阪市中心一條運河上確實有座橋叫心齋橋,但似乎這座橋與道教並無關聯,周圍既不見道觀,也不見神廟。和心齋橋緊銜接的是一條帶有天棚的步行商業街。街上店鋪一家挨一家,吃的玩的用的五花八門,逛街的人頭攢動,摩肩接踵。這條街就叫「心齋橋筋」。
「心齋橋」三個漢字組成地名一點不違和、不奇怪。然而後面加上一個「筋」字來表示街道的屬性,就不是那麼容易理解了。不管是中國大陸還是臺灣,沒有用「筋」來表示街道的習慣,沒有任何一條街道以「筋」來命名結尾。日語用「筋」表示街道原因何在呢?
在中醫領域,「筋」指的是附著在骨頭上的韌帶。所以漢語中,筋和骨可以直接合用。《孟子・告子下》中有「勞其筋骨」。《荀子・勸學》中有「筋骨之強」。筋和骨兩字也可以分開用但意思上相合。成語「顏筋柳骨」用來描寫書法藝術既有顏真卿書法的筋肉豐滿,又有柳公權書法的清健骨感。諺語「打斷骨頭連著筋」用來描寫親人之間的緊密聯繫和不可分割的情感紐帶,是不會輕易斷裂的。
「筋」還是肌肉的俗稱。《說文解字》說筋乃「肉之力也」。漢語中有「筋疲力盡」之說。我們平常說的「筋無力」也通常指的是「肌肉無力」。
筋的另一個意思指皮下的靜脈,是靜脈血管的俗稱。例如,筋脈、青筋暴露。由此意引申指植物的脈絡,像是筋脈樣的分佈形狀,如:葉筋、菜筋、絲瓜筋等。
日語顯然是取了筋的「脈絡」這層意思用來指稱街道,創建了漢字「筋」在日語中的另一層引申意,另一種新用法,是日語中一個絕佳的漢字活學活用例子。
取筋的人體的血管和植物的葉脈之意用於描寫城市的街道簡直太形象、太直觀、太貼切了:密密麻麻,四通八達,主輔分明,相互交叉,互不干擾,各行其道。筋在日語中表示街道的用法極富有想像力,具有創造性,令人拍案叫絕。
除了上述的心齋橋筋,大阪還能看到另一些街名以筋結尾:堺筋、戎橋筋、道具屋筋、御堂筋、天神橋筋等。借用人站立時血管脈絡上下貫通,日語還將「筋」的用法規範化,用「筋」表示南北走向的街道,東西向的道路在大阪則用漢字「通」表示。
春秋時期哲學家管仲在《管子・水地》中寫到:「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大阪街名裡漢字「筋」和「通」的使用是否受此句古文的影響,我們不得而知。這並不妨礙我們讚歎漢字「筋」東渡日本,在日語中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活用。
*作者是多倫多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