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棒球的簡單歷史,我們攤開一看就知道。1920年代台灣人開始玩棒球,這當然是因為日本人在台灣推動內地延長主義的產物,將各種現代化的運動開始帶入台灣。嘉農的故事,基本上家喻戶曉,就是這個背景之下所展開。
好了,台灣棒球與日本的淵源其實到這裡就差不多說完了,全部就是20年左右。
在這之後的台灣棒球,實際上也就是少數的學校在打,在台灣社會並沒有受到太多的重視。而台灣棒球再次崛起,並且成為社會精神的象徵之一,也是大家所熟悉的紅葉少棒隊。紅葉隊,以及之後在1960年代晚期所帶動起來的三級棒球熱潮,把台灣的棒球又重新向前拉動。台灣的三級棒球熱潮,最重要的關鍵是參與美國少棒聯盟在每年夏天所舉辦的各種大賽。威廉波特、羅德岱堡、奇士米、蓋瑞,這些地名一度都在台灣大街小巷所流傳。三更半夜起來看棒球,小球員勝利之後,拿著國旗跑全場揮舞,大街小巷也放鞭炮慶祝,成為那個時代台灣人的共同回憶。
在那個國際環境風雨飄搖的時刻,激起了台灣的民心士氣。這個時候對台灣棒球影響最大的,反而是美國文化,台灣棒球一定程度上也等於成為美國棒球的一個海外訓練營。1970至1980年代台灣的甲組成棒,以及大學棒球也開始興起,並且培養出一批很好的球員。1980年代的二郭一莊(郭源治、郭泰源、莊勝雄)、呂明賜、趙士強等等也都是在這個時候所崛起的,其中代表性的就是1984年拿下洛杉磯奧運表演賽的銅牌,可以說是把之前20年三級棒球的成果做了一次很好的總結。
從戰後發展到1990年代,職業棒球的成立,基本上也有40多年的時間,台灣的棒球可以說有多元的因素加入。美國的典範、日本的遺緒、本土自我摸索出的各種路線,滙集成後來的台灣棒球。其實,所謂的日本因素並不是不重要,但早已不是最主要的一塊。飲水,固然思源,但是光喝水不但長不大,還有可能活不下去。
1990年代台灣職業棒球成立,隨著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的銀牌,讓台灣棒球又進入一個蓬勃階段。前面說過的1980年代以來台灣棒球的成長,一定程度上跟當時國民黨政府的政策有關。美麗島事件之後國民政府也意識到對台灣基層社會必須要加以深耕,所以也有各種方方面面的努力。
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期,棒球界最重要的兩個人物,一個是嚴孝章,另一個是唐盼盼。嚴先生是台電的工程師,當時台電棒球隊也是甲組重要的球隊,一般人比較不知道的是他出身情治機構,屬於當年軍統系統。而唐盼盼先生,催生了中華職棒,但是一般人很少知道他出身政戰系統。這兩個從來不懂棒球的人,但是卻對台灣的棒球有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