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李登輝的「務實外交」到蔡英文的「踏實外交」
首先,針對李登輝所推動的「務實外交」,其基本策略可通過文獻回顧發現,李登輝運用了功利主義的外交理念,將外交策略置於經濟或文化交流等低階政治層面,以突破未與我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困境,逐步提升外交層級。李登輝政府不再堅持「中華民國是唯一合法的中國政府」的立場,而是以經濟實力打破中國大陸的外交封鎖。此外,李登輝亦積極透過提供經濟援助、鼓勵企業進行經濟合作,以及參與國際組織等方式推動外交事務。根據相關文獻資料,李登輝的外交政策具體實現了四大主要目標:參與國際政治的彈性化、外交出訪、增加邦交國數量、以及重返聯合國。從結果來看,雖然李登輝時期台灣的邦交國由22個增至29個,但其更為顯著的成就應當是開展二軌外交,即設立辦事處與台灣在各國的協會,這種策略能有效地繞過中國大陸的外交封鎖。就當時的國際背景而言,李登輝的外交政策雖未完全避免對中國的刺激,但在其他方面尚算穩妥。
其次,陳水扁推行的「烽火外交」,其核心策略可以說是集中於透過對邦交國提供金援來促進其經濟發展與基礎建設。儘管表面上這一策略旨在增進邦交國的國家發展,從結果來看,這種金援政策逐漸演變為「買邦交國」的行為。此舉最終導致在任內失去六個邦交國,並且遭遇邦交國提出更高要求的風險。這種依賴金援的外交方式最終只能帶來短期的利益,並無法真正形成穩定的國際盟友。尤其在對抗中國大陸的外交競爭中,台灣在這一領域顯然處於劣勢。
再者,馬英九的「活路外交」及「外交休兵」政策,主旨在於減少對中國大陸的挑釁,並通過恢復兩岸談判及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以求穩定兩岸關係。在此背景下,馬英九的外交政策強調通過經濟交流逐步實現政治合作,並台灣在大三角關係中的利益。由於台灣地理位置接近中國而遠離美國,馬政府任期內在大三角關係中避免過度刺激中國大陸,有助於維持平衡。
最後,蔡英文的「踏實外交」強調增進與美國及日本的實質關係,鞏固現有邦交國並擴大國際參與,特別是在區域經濟整合及與歐盟、東南亞、印度等國的合作上。她的外交政策意圖結成以「利益、安全、價值」為基礎的同盟,並推動「新南向政策」,以美日兩國為主軸抗衡中國大陸。然而,這一策略或有將台灣納入美國戰略體系的風險,透過意識形態凝聚反中情緒,或許有可能使中國大陸在軍事和政治上更加強硬的反應。更何況,若始終依賴美國為主的外交路線,雖然在如今以美國為主軸的國際社會中可以獲得一些紅利,但最怕就是台灣可能最終有面臨失去自身國家利益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