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現代派小說家弗吉尼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臺譯:維吉尼亞.吳爾芙,港譯:維真尼亞.吳爾芙)的讀書隨筆集。我非常喜歡。
伍爾芙以小說《到燈塔去》和《達羅衛夫人》成名,但是比起她的小說來,我更喜歡她的散文隨筆,而她的隨筆多以讀書隨筆的形式出現。她曾將這些隨筆結集成兩本書,《普通讀者》一、二集。那年,北京三聯書店出版了瞿世鏡的中文選譯本,就是我讀到的這本《普通讀者》。
這些讀書隨筆有很多是伍爾芙為倫敦《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寫的書評和作家短論。也許考慮到讀者群不止是文學發燒友,還有各行各業的大眾,比起她那些刻意求工趣味高雅的小說來,她的這些隨筆反而更貼地,更輕快,更有趣。她在序中引用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 )的話開宗明義道:
「能與普通讀者的意見不謀而合,在我是高興的事,因為,在決定詩歌榮譽的權利時,儘管高雅敏感的學術教條也起著作用,但一般來說,應當考慮未受文學偏見污染的普通讀者常識。」
從這樣的原則出發,伍爾芙寫這些隨筆時竭力放下大作家的架子,與普通讀者平起平坐。然而,作為一位卓有成就的小說家,她對文學作品的認識、理解、見地當然要比普通讀者高超。她當然能比普通讀者更準確到位地評估一位作家的高下和一本書的文學價值。
何況伍爾芙博覽群書,學識豐厚。她雖因父母重男輕女沒有受到科班教育,是在家裡的圖書室自學成材的。但她家學淵源,父親是英國著名作家,哈代、羅斯金、亨利.詹姆斯等一流文學家都是她家座上客。她耳濡目染,視界開闊。沒了科班教育的束縛,反而可以把全部時間放在閱讀自己喜愛的書:小說、詩歌、戲劇、歷史、傳記、回憶錄等等,不一而足。
她精通歐洲各國的文學史。所以她寫起文學家們的生涯和作品,都如數家珍。尤其寫起女作家來更是得心應手,艾米莉.勃朗特、簡.奧斯汀、勃朗寧夫人這些大名鼎鼎的女作家,在她那支生花妙筆下更其光彩照人,搖曳生輝。
到底是小說家,寫起評論來也能運用形象思維,文章就不像那些只善邏輯思維的學究批評家們似的枯燥乏味。她的文學才華和成就決不在她評說的大多數作家以下,但從她的讀書隨筆可以看到,她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研讀所有那些作家的作品,不止是為了介紹他們,也從中汲取對自己有用的營養,才會「庾信文章老更成」,文章越寫越好。
可惜她雖幸運地嫁了一位摯愛她的丈夫,卻不幸從小患有精神病,在五十九歲那年死於一次大發作,投河自盡。前些年有部電影《此時此刻》 (The Hours )講述她的故事,把重點放在她這一不幸結局上。扮演伍爾芙的妮歌.潔曼憑此角色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我卻覺得她並沒有領會伍爾芙精緻深邃的靈魂。不過,誰又能理解呢?也許,就連伍爾芙本人也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