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昂稱,對於未來的關稅,應該做好準備,迎接更加保護主義的做法。川普在很多事情上都會改變主意,但關稅——特別是對中國的關稅——是我們在過去十年中從他身上看到的意識形態一致性的關鍵領域之一。
「因此,企業和投資者應該考慮如何做好最壞的打算。」
變數:通膨與商界反彈
馬志昂發出上述警告並非空穴來風,比如美國家用電器製造商惠而浦(Whirlpool),曾經在上一次貿易戰中,因為川普對華關稅而獲益,然而,該公司現有產能則處在墨西哥,這使得新的關稅威脅讓這家本土企業面臨利潤縮減的風險。
「這也可能引發潛在的法律挑戰,我們可以預見到,美國商界將對此做出強烈反擊。即使這些挑戰成為現實,也可能是在事後發生,這意味著我們仍將看到關稅的徵收,至少在初期會造成混亂。」馬志昂補充稱,目前尚不清楚川普可能採用何種機制來應對這些威脅,但援引《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似乎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方法。
此外,美國進口的絕大部分鋁和鋼材從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這些大宗原材料的成本上漲,將推高大量美國產的商品價格。
美國聯準會高級官員警告稱,通膨之戰尚未結束,而徵收關稅有可能重新引發價格壓力。飽受通膨之痛的美國民眾,如果突然要面臨物價再次上漲的壓力,那麼汽車工人、農民及消費者的善意很快就會耗盡。
但這些關稅帶來的經濟和政治成本可能促使川普團隊在一月份重新考慮其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在川普第一任期中,因為貿易戰而轉移的很多企業,都選擇了墨西哥等國家,科爾尼咨詢公司的數據數據顯示,美國進口商品中,中國的份額從24%下降到15%左右,墨西哥的分和從14%上升到16%,越南等其他亞洲國家的份額從13%上升到18%。
在拜登任內,為了防止中國商品借道墨西哥輸入美國,還推出了要求從墨西哥進口的鋼材必須是在當地熔鑄的要求。
關稅背後:平衡,還是平衡
川普的關稅大棒不僅揮向中國,幾乎也朝所有與美國存在貿易逆差的國家的頭上砸去。因此,那些將供應鏈轉移到墨西哥、越南或其他低成本國家的公司可能會遭受重創,直到這些公司把產能搬回美國。
前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海澤指出,「美國優先」政策核心在於共同防禦和平衡貿易,這兩者均體現為主動出擊,以塑造有利於美國國家利益的國際戰略格局。
今年8月,在福斯商業頻道接受採訪時,川普提出了兩個想法:首先,對所有銷往美國的外國公司徵收10%的關稅;其次,如果任何國家對美國產品徵收高額關稅,他將以同等稅率進行報復。
這些想法源自於川普任內制定政策的一些思想家,他們在制定新的、更詳細的計劃。例如,前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海澤最近在其著作《沒有貿易是免費的》(No Trade is Free)中闡述了他的願景,包括對所有進口商品普遍徵收關稅,以此作為槓桿實現貿易平衡,從而使美國不再出現巨額逆差。他認為,美國應逐年提高稅率,以達到消除巨額逆差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