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香伶觀點:經濟效率與長工時的迷思

2024-12-16 06:40

? 人氣

台灣受僱者平均年總工時的高工時在39個主要國家中排行第6,亞洲僅次於新加坡。(圖/勞動力發展署北分署提供)

台灣受僱者平均年總工時的高工時在39個主要國家中排行第6,亞洲僅次於新加坡。(圖/勞動力發展署北分署提供)

日前台灣的全年總工時國際排名出爐,不出所料仍是亞洲地區的前段班;2023年台灣「受僱者平均年總工時」為2020小時,在39個主要國家中排行第6,在亞洲僅次於新加坡。對比10年內的總工時數,除了在疫情期間曾小幅降低外,此次公佈的工時又回到相對高點,顯示勞工的工作時間並未隨著收入增加而減少,更遑論薪資漲幅停滯下,加班仍是收入補充的重要來源。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勞動部官員對於工時居高不下說法指出係因我國的「部份工時」人數低於日、韓許多,因此在亞洲的總工時高於鄰國,屬非戰之罪;意即如果國人更多選擇部份工時,則總工時之排名將可低於更多主要經濟國家。

工時的背後反應的就是薪資收入,部份工時的收入足以支撐生活所需嗎?更多人投入部份工時,不啻是要打多份工作才能達到基本收入,政府官員的強詞奪理的辯解說法非但無建設性,還更暴露出勞工在現實中受著低薪與分配不均的雙重打擊。

以去年為例,全體受僱勞工842.3萬人,全年總薪資中位數為52.5萬元,表示有近421.15萬的受僱者年薪低於此數,月薪不到4.4萬元。若再以年平均總薪資70.1萬元來看,則仍有578.4萬人低於此平均薪資數,近7成受僱者未達平均數,也就是分配上的不公平。再以就部分工時受僱員工來看,今年1-9月份主計處公佈部份工時經常性薪資平均數為19,731元(9個月總工時平均為97.2小時/月,平均經常性時薪207元),年薪約23.6萬元,但其總工時差距全職勞工只少一半,薪資卻只有全職者的33%;由此可見,部份工時者的收入偏低,部份工時的職缺也招募不到適合的勞工。

探究長工時的問題,除了與收入的關連性外,更令人擔憂的是健康風險,2021年世衛組織環境、氣候變遷和衛生部門主任尼拉(Maria Neira)表示,「每週工作55小時或以上,是一項對健康的重大危害」。其發布的研究顯示,每周工作超過55小時的勞工,其罹患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較一般勞工更高。每週工作55小時或以上,與每週工作35到40小時相較,估計中風的風險會增加35%,死於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增加17%」。據此來看2023年我國主計總處的統計,周工時大於60小時屬於「極度過勞」的勞工數就達25萬人,且都集中在服務業,每周工作60小時等於每天工作12小時、甚至假日還要加班,服務業長工時的勞工,其職場健康風險令人擔憂。

日前立法院召開《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法制化公聽會,各界及在野黨均對休假天數增加多所著墨,但主管機關內政部仍未表認同,一再以政府服務效能、工商企業運作、產業營銷成本、金融結匯股市交易等推諉討論,目前我國之休假天數為11天,勞工為12天(多勞動節一日),在亞洲的國定休假天數就是後段班;而再思及日本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日前演說中宣布,將於2025年4月起實施「週休三日」制度,並支持職員平衡育兒與工作的前曕性政策。

我國政府官員陷入長工時會來經濟效益的迷思,對台灣勞工在職場上的過勞風險與低薪苦痛的無感,真令人不敢苟同。 

*作者為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副理事長、前立法委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