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2017年就任美國總統後,開啟了美中貿易戰、更讓整個西方世界都試圖與中國「脫鉤斷鏈」。無論是「去風險」或者「小院高牆」,拜登繼任後顯然並沒有停下與中國競爭的腳步。不過在川普即將回鍋白宮之際,美國及其盟友有機會打贏這場貿易與科技大戰嗎?《華爾街日報》16日指出,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的主導地位空前穩固,減少對中國依賴的計劃顯然落空了。
《華爾街日報》引用聯合國本周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對世界其他地區的貿易順差接近1兆美元,這相當於2018年順差數字的三倍,當年川普對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關稅,顛覆了西方自由貿易的正統觀念。然而這些年的貿易大戰過後,如今中國約佔全球工業產出的27%,比2018年的24%還高。聯合國甚至預測,到2030年,中國在全球工業中的份額將升至45%,獲得自英美經濟鼎盛時期也不曾有過的主導地位。
美國過去幾年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關稅,更對晶片製造商和戰略性行業提供補貼,各國政府也以不同程度採取類似的政策,幫助本國的重要龍頭企業抵禦來自中國的競爭,但中國通過尋找其他客戶、補貼本國工廠、將生產轉移到其他國家來繞過徵稅等策略加以應對。儘管中國經濟困境確實惡化,包括產能過剩、通縮陰影、企業利潤萎縮都對經濟成長帶來壓力,不過上述策略不但使中國的工廠維持運作,中國的製造業從數字看來還有所成長。
《華爾街日報》指出,西方減少對中國依賴的計劃落空,這意味著川普即便進一步提高關稅,也很難重新平衡美中貿易關係。至於貿易大戰造成全球經濟日益失衡,許多分析人士都擔心這種情況無法持續。由於中國製造業還在成長,其他國家在全球製造業所佔份額恐怕不得不縮減,以製造業為主的經濟體,如德國、日本、甚至美國都可能是輸家,希望透過製造業提升發展水準的貧窮國家,也會遭到很大困難。
川普和拜登政府的關稅和產業補貼政策,被認為推動了美國製造業的投資浪潮,也促使美國企業將部分產線遷往國內或其他友好國家,但仍有經濟學家懷疑,關稅能否從中國手中奪回更多製造業務。2024年,中國對美國的商品貿易順差為3600億美元,以美元計算比2018年1月川普首次加徵關稅時還要高出23%;中國對歐盟的貿易順差也成長超過一倍,達到近2,500億美元。即便是心心念念「脫鉤斷鏈」的美國,也仍然依賴中國生產的電子產品、塑膠製品和藥品,即使是從越南或墨西哥等地生產的產品,往往也是使用中國零件,甚至生產自中資工廠。
中國在2023年甚至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中國生產的服飾超過全球服裝出口量的三分之一;佔全球電子產品出口量的30%,佔全球機械出口量的22%;在太陽能電池零組件方面,中國產品更超過全球市場80%。《華爾街日報》認為,除了中國政府的低息貸款和補貼,人民幣匯率疲軟也有正面影響,中國在電動車和可再生能源設備等新興領域的發展,也發揮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