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科技戰》化身「新質生產力」的「中國製造2025」,如今達成率到底有多少?

2024-12-15 14:27

? 人氣

但是,《中國製造2025》的核心目標和動力早就融入中國的第十四個「五年計畫」和其他各種相關的專項政策中,它也深度融入了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倡導的「高品質發展」和「新質生產力」等策略中。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策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習近平在2023年9月首次提出了「新質生產力」的概念,被外界視為「中國製造2025」的延續與升級。

相較於「中國製造2025」計劃,「新質生產力」更著重於顛覆性技術創新,例如量子運算、核融合、深海採礦和基因工程等「未來產業」成為重點,同時也更進一步推行「新型舉國體制」,透過更集中的資源調配和政策協調,支持基礎科學研究和企業技術研發。

中國未來的產業政策更可能將「新質生產力」「高品質發展」等策略融入該國的「五年計畫」和「十年規劃」。定調中國長期經濟大戰略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明確了「以新質生產力更好賦能高品質發展」的大方向。

美國現任的喬·拜登(Joe Biden)政府延續了第一屆川普政府的對華科技政策。拜登甚至在他離任前還對中國打出了他在美中「晶片戰」中可能的最後一拳。觀察家說,川普2.0可能會以更強硬的方式擴大華盛頓對中國的戰略技術封鎖。 《中國製造2025》背後的最大驅動力和決心—自主掌控先進技術,降低外部供應鏈依賴—可能只會愈發堅定。

《中國製造2025》的成敗不僅關乎中國的國家戰略,也影響了全球產業格局與技術權力的分配。有關這項被認為「名亡實存」的中國國家策略,以下是你所需要了解的概況。

2015年前的中國產業狀況與「中國智造」十大關鍵領域

在2015年之前,中國製造業主要集中在全球價值鏈的低端,以生產低成本、低附加價值產品為主,「量大價低」。面對中國製造業勞動成本上升、全球競爭加劇、經濟成長放緩等壓力,中國依賴廉價勞動力的傳統模式難以為繼。

在2015年,中國電腦晶片、作業系統及工業軟體大多依賴進口,航空航太領域也幾乎完全由波音和空中巴士壟斷。中國政府意識到依賴海外技術可能成為經濟發展的致命短板。

外部的技術封鎖加劇了中國對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的擔憂,也加劇了中國發展自主技術的危機感。

「中國製造2025」因此成為推動中國技術自立、降低外部依賴的重要工具。根據中國國務院於2015年發布的相關文件,「中國製造2025」計畫旨在推動以下領域的「突破發展」。

新一代資訊科技產業(包括晶片、5G、工業軟體等技術)
高級CNC工具機和機器人
航空航太裝備
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
先進軌道運輸裝備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
電力裝備
農機裝備
新材料
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