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中國政府推出了雄心勃勃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試圖讓中國從「世界工廠」華麗轉身為高科技製造業強國。但這項計畫在實施過程中引發了美歐等國對不公平競爭的擔憂,第一屆川普政府更是將該計畫作為其對中國實施「301條款」行動的重中之重。為了減少國際壓力,2018年前後,《中國製造2025》逐漸淡出了中國官方的敘事,但中國看上去並未放棄,只是改了名稱繼續推進這項計畫。
2025年是《中國製造2025計畫》的收官之年,也是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再次當選美國總統,美中貿易戰和科技競爭的緊張局勢很可能進一步升級之際。這項被中國視為推動中國從「中國製造」轉向「中國智造」的計畫到底執行的怎麼樣了?在未來的美中科技競爭中又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從「2025中國製造」轉向「新質生產力」
北京把「中國製造2025」稱之為「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這項跨越十年的策略旨在推動中國經濟從低附加價值的傳統製造業向高附加價值的高科技產業轉型,被視為中國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實現經濟結構升級的重要工具。
該計畫瞄準10大關鍵領域,包括資訊科技、機器人、航空航太、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等,並設定了關鍵績效指標。這些領域正是所謂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 (第四次工業革命指的是將大數據、雲端運算等新興技術融入全球製造業供應鏈。)
「北京的最終目標是減少中國對外國技術的依賴,並在全球市場推廣中國的高科技製造企業,」紐約智庫外交事務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寫道。
相較於中國以前的產業政策,《中國製造2025》明確了中國不僅要追趕全球技術前沿,還要取得領導地位的野心。
「其沒有明說的目標是削弱並取代美國的經濟霸權,」被川普提名為下一任國務卿的共和黨聯邦參議員馬可·魯比歐(Marco Rubio)今年9月在《華盛頓郵報》中刊文稱。
某種程度上,正是《中國製造2025》引燃了2018年的美中貿易戰。上一屆川普政府將《中國製造2025》作為其對中國實施「301條款」行動(包括加徵關稅)的重中之重,指控中國在技術轉移、智慧財產權和創新方面的政策幹預市場正常運作、破壞公平競爭。
為減少國際壓力,中國官方媒體也被要求在報告中避免直接使用「中國製造2025」這個名稱。在2019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幕式上,時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並未提及《中國製造2025》。這是自該計劃首次提出以來,他首次在年度政府工作報告中完全不提及該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