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琦觀點:這本150萬字巨著,寫出日本青年曾經的激烈鬥爭與迷惘臉龐

2024-12-20 05:50

? 人氣

作者認為,這本書或許在篇幅和價格上有點令人卻步,但讀了以後無疑會讓人對日本戰後歷史、全共鬥運動、團塊世代有深入的認識。圖為歷史社會學家小熊英二。(資料照,李忠謙攝)

作者認為,這本書或許在篇幅和價格上有點令人卻步,但讀了以後無疑會讓人對日本戰後歷史、全共鬥運動、團塊世代有深入的認識。圖為歷史社會學家小熊英二。(資料照,李忠謙攝)

《1968:日本現代史的轉捩點,席捲日本的革命浪潮》,這本從春天校稿到冬天的書,終於要出版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本書的日文版分成上下冊,翻譯成中文版,總共150多萬字,我們選擇拆成4冊來出版。為了譯出這本巨著,我們請了3位熟悉作者和相關領域的譯者來從事翻譯,其毅力和用心,叫人佩服。更不用說,寫出這本巨著的小熊英二了。

那麼,這本書到底寫了什麼?到底為什麼這麼厚重?如果要用一句話介紹這本書,我想我會說,這是一本「時代」與「世代」之書。

就和許多人一樣,我一開始對「全共鬥」或日本「1968」的印象,主要來自大眾文化產品,比如從村上春樹的許多小說中,都可以看到當年學生運動的痕跡,乃至對激進意識形態團體的刻畫。又或者是這幾年上映的《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紀錄了1969年三島由紀夫與東大全共鬥學生的辯論(本書作者小熊英二也是其中一位受訪的學者),初看時也是深感震撼,覺得當年東大全共鬥的姿態和行動真的相當激進,但又無法全然理解他們的想法。

直到讀了小熊英二這本書,才知道村上春樹當年就讀的早稻田大學,曾經歷150天的長期罷課(書中第6章鉅細靡遺地記錄了早大鬥爭整個過程),並且明白像村上當時這種學生,屬於和新左翼黨派保持距離、冷眼旁觀鬥爭,因為沒課可上乾脆在家睡覺的「睡罷課派」。而也是讀了書中記述的東大鬥爭,才能夠比較掌握「全共鬥」和既有黨派的差異和矛盾,並且了解到當時學生的不滿究竟是什麼,又為何會喊出「大學解體」、「自我否定」這樣的口號。

對我來說,這本書最讓我驚豔之處,並不在於彙整和紀錄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日本學生運動(但這個工作無疑極有價值),而是用非常細緻的線條,一筆一畫地描繪出那個世代的年輕人的群像。小熊英二透過社會學家的視角,把這些投入社會運動的年輕人所立足的舞台──出身中下家庭的背景、戰後民主教育的影響、大學授課制度的缺陷、對校方威權化管理的不滿、越戰與過往戰爭經驗的反省氛圍、身為升學制度的贏家的「罪惡感」等等,十分仔細地描繪出來,讓我們不只看到激烈的「鬥爭」場面,更看到了一個個躍然紙上的迷惘青年的臉龐。

對小熊英二來說,當年由這些年輕的高中生、大學生和研究生發起的,看似如烈火般鮮紅的左翼意識形態召喚下的「革命」,其實本質上是一種他們身在經濟高度成長的時代中,種種的不適應所引起的「集體性摩擦反應」,很大的動機是為了「尋找自我」。這無疑是很大膽和爭議性的觀點,但經由這個觀點,我似乎理解了為什麼當時抗爭的年輕人會這麼在意頭盔的顏色、為什麼新左翼黨派之間的武裝內鬥會這麼沒完沒了、為什麼他們的馬克思主義會這麼強調「存在」、「主體性」等思想,以及,為什麼他們的鬥爭會和勞工大眾有如此大的脫節──正因為他們的鬥爭,如實地反映了他們的生活經驗和他們的階級位置。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