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食貨志》裡面曾經記載說,宋代的海上商船,大的叫作「獨檣」,可以裝載一千婆蘭,而每婆蘭是三百斤,那麼,也就是三十萬斤,很驚人吧。你從這些事例裡,就可以看出:第一,在十三世紀,中日之間貿易往來很頻繁;第二,中日之間可以運輸的各種物質數量超出想像的龐大;第三,日本當時向中國出口的商品大多是原材料,說明宋代工藝和商品比日本高明。但是,更重要的是,日本學者通過這一木材貿易,還發現宋代市舶司徵收進口關稅相當嚴重,在無準師範給圓爾的〈板渡尺牘〉中發現,某次運送的一千塊木材,他只拿到三百五十塊,除了一百四十塊有另外原因不能到手之外,有三百三十塊被慶元市舶司扣留作為稅收,這是很沉重的。所以,寺廟的僧人也只能通過送「人情錢」的方式,把這些木材贖出來。這個人情錢有多少呢?據說是「三萬緡」就是三萬貫。從這個事例中,是不是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東亞歷史現象呢?
第二個是煙草
卜正民在被廣泛稱讚的全球史著作《維梅爾的帽子》的第五章〈抽煙學校〉裡,引用明代人楊士聰《玉堂薈記》說,十六世紀末,大概在天啟年間,北京開始有人抽煙,甚至引起崇禎皇帝的不滿,因為農民種煙葉卻不種穀物,危及糧食供應。卜正民把這件事情當作全球網絡的一個例證,說美洲的西紅柿、馬鈴薯、辣椒、煙草傳遍全球,煙草通過三個途徑傳入中國,一是由葡萄牙人從巴西經澳門,二是由西班牙人從墨西哥經馬尼拉,三是「輾轉經東亞數地進入北京」。其實,第三條道路也包括經由日本、朝鮮到達中國東北,日本學者浦廉一在〈明末清初滿、鮮、日關係的一個考察〉中就說到,《朝鮮王朝實錄》裡面記載,一六一六–一六一七年,也就是萬曆四十四年、四十五年的時候,煙草就由日本傳到朝鮮,但是「不至於盛行」,到了天啟元年、二年,也就是一六二一年、一六二二年的時候,「無人不服。對客輒代茶飲」,比前面說的傳入北京還早。到了崇德三年(一六三八),也就是崇禎十一年,北韓人還把煙草帶入瀋陽,被清朝發現。這個時候,煙草也叫作「南草」或者「南靈草」,包括抽煙的工具,都成了日本特產,《通航一覽》裡面記載,日本官方曾經給朝鮮贈送煙草和煙器,當作禮物。
第三個是一座橋
越南中部的會安,有一座來遠橋。據史料記載和日本學者的研究,這座橋是十六世紀末,當地的猴年(申年,一五九三),由日本來安南的商人興建,後來在狗年(戊年,一五九五)完工,所以橋的兩端分別雕刻了石猴和石狗。幾十年以後,大概是十七世紀的二〇年代,西洋人來這裡,立下了日本人和華人分開居住,「各守其國之法,各有管理之官」的規矩,於是東邊是日本商人,西邊是中國商人;再往後,日本江戶時代的鎖國政策越加嚴厲,於是日本人撤離安南,這座橋就完全由華人接管了。十七世紀中葉,明清易代,一些遺民陸續到這裡居住,它離菲律賓、印尼、馬來亞近,所以這裡成了中國廣東、福建經由東南亞與外部世界貿易往來的第一站,所以慢慢地歐洲人也常常到這裡來。一七一九年,越南皇族也到這個繁榮的地方來,有點兒文化的越南貴族就把這座橋,根據《論語》裡面「近者悅,遠者來」的意思,命名為「來遠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