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中東亂局令世人感到疲乏、無力,多聽反戰歌曲或許能讓心靈得到些許平靜。西方有反戰神曲創作者約翰藍儂、鮑伯狄倫,東方也有越南的鄭公山,他的反戰音樂幫助越南人撐過越戰,引發幾代人的共鳴。
鄭公山(Trịnh Công Sơn)於1939年2月28日出生於多樂省,於2001年4月1日過世,他在世期間共創造600多首歌曲,靈感多來自日常生活,主題多圍繞愛情、反戰,歌曲充滿詩意意象,連結越南數代人情感,不僅是最知名的現代音樂創作者,也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幾乎每個人都聽過他的創作歌曲。
鄭公山最知名的反戰音樂,是1967年創作的《攜手共進》(Nối Vòng Tay Lớn),歌詞「從北到南,手牽著手」,表達出在越戰時期對南北越和解、舉國和平的衷心渴望。
鄭公山在越戰(1955-1975)期間,曾一度從順化到西貢路途上看到屍橫遍野的景象,他以這個悲戚場面為靈感,創作《站在屍體上高歌》(Hát Trên Những Xác Người),並交由長期合作女歌手慶璃(Khánh Ly)演唱。
慶璃的低沉、憂鬱靈魂聲線,唱出歌詞「看到母親抱著孩子冰冷的屍體,看到人們正在埋葬親人。母親拍著手指責這場戰爭、女人們拍著手迎接和平、他們拍著手放聲憎恨、人們拍著手指望回頭」,讓人充分感受到戰爭生離死別、絕望。
另一首,旋律輕快的《媽媽的家產》(Gia Tài Của Mẹ),歌詞充滿反戰批判意味,描述越南自古以來頻受中國侵擾,之後又成為法國殖民地,卻又陷入20年的內戰,媽媽留下是破碎悲慘的越南。《媽媽的家產》在越戰期間成為禁歌,備受到當時南北越政權抨擊。
鄭公山的反戰音樂聲望很高,他也被譽為「越南的鮑伯·狄倫 」。越南國歌作曲家範高曾經形容,鄭公山的作品反映出在越南度過悲喜歲月的赤子心聲,特別能夠引發幾代人共鳴。
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台亞會)與越南藝文組織Hanoi Grape Vine合作,在12月15日舉行的2024「越南電影日」挑選了鄭公山傳記電影《我愛鄭公山》,在台灣首度放映。另外,也挑選越南電影《小懶猴不哭》,以及榮獲「阿姆斯特丹國際影展最佳國際導演獎」的紀錄片《迷霧中的孩子》,希望透過電影日讓台灣觀眾深入體驗越南電影的多元魅力與文化精髓。
台亞會董事長蕭新煌活動開幕式說:「未來將持續推動相關電影活動,深化新南向政策+的文化合作,鞏固台越藝術與人文交流。」台北越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武進勇致詞時表示,台灣與越南除經濟與貿易合作外,許多來自人文的交流,正是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