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本車廠日產(Nissan)與本田(Honda)面對銷量衰退與中國電動車的強勢挑戰,準備在2026年之前合併為控股公司,提升電動車技術與軟體的競爭力,豐田(Toyota)旗下的高階品牌凌志(Lexus)卻傳出銷量增加、還要在中國繼續擴廠的好消息。《日經亞洲》指出,Lexus的上海新廠是獨資設立,產線將主攻中國的純電動車市場。
目前正在談判合併的日產與本田,去年在中國汽車市場的銷量都下跌超過10%,三菱汽車甚至在去年10月又宣布退出中國市場,日產也被迫將中國的產能降低10%。不過豐田在內卷激烈的中國市場相對「抗跌」,去年在中國銷售190萬輛汽車,銷量僅萎縮2%,豐田旗下的凌志甚至逆勢成長3%,銷售量達到18萬輛。
《日經亞洲》指出,豐田將首度在上海獨資設立新廠,製造旗下高檔品牌凌志(Lexus)為主的純電動車(EV),預計2027年開始營運。《日經亞洲》特別強調,在其他日本車廠縮減中國產量時,豐田卻打破過去與中國合資設廠(包括一汽與廣汽)的方式,獨資營運純電動車工廠,顯示豐田在中國汽車市場確實經營有道。過去豐田在中國主要透過「一汽豐田」與「廣汽豐田」生產當地所需的車輛,凌志則主要由日本出口。
中國政府在2018年放寬規定,允許外國電動車及其他新能源車輛製造商以獨資的方式進入當地市場。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當年就決定進駐中國,並開始獨資營運純電動車廠。豐田如今也跟進獨資設廠,不過主要專門生產更高階的凌志。對於中國而言,在當地生產高附加價值的凌志車款有助於留住外資,豐田也是第一家在中國獨資設廠的日本車廠。
目前凌志規劃在2030年之前,能夠實現銷售100萬輛純電動車款的目標,而且銷往中國、北美、歐洲的車輛均為純電動車,2035年在全球銷售的車款都是純電動車。本田和日產在日本是僅次於豐田的第二和第三大車廠,然而這兩間車廠在中國的市占率卻不斷走低,顯然不敵中國本土的電動車浪潮,只能轉而合併求生,三菱汽車明年第一季也將正式表態是否加入。
本田執行長三部敏宏強調,合併談判並非要拯救日產,而是認識到開發新技術過於困難,單打獨鬥難以成事。兩家公司宣稱,雙方未來將共享產線、合併採買零組件、合併研發項目,不過《華爾街日報》指出,雖然目前規劃本田與日產兩個品牌將作為子公司繼續存在,由於本田的股票市值較高,兩間車廠未來成立的控股公司多數董事將由本田提名,最高管理者也將來自本田。此外,本田與日產旗下的車款多有重疊,未來恐怕也需要做一定程度的裁減與整併。
因為被控挪用公款、以15億日幣保釋後逃亡黎巴嫩的日產前董事長戈恩(Carlos Ghosn),則對這項合併案批評「沒有意義」,因為兩間公司不具備互補性,只不過這個案子「在政治上說得通」,因為日本政府希望日產的救助者是一間日本公司。根據日本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日本有8%的就業人口(約554萬人)在汽車相關產業工作,汽車產業去年佔日本出口總額的五分之一以上,包括轎車、卡車、摩托車和零組件等,日本車廠能否抵抗中國電動車的崛起,將關係到日本製造業的産業格局與日本經濟的未來。
《日經》指出,中國的純電巨頭比亞迪(BYD)最近5年的銷量增加10倍,如今已經跑在本田與日產的前面。尤其純電動車續航力差、價格高的刻板印象已被中國電動車打破,這讓日本車廠不再抱持獨善其身的閉門主義,但「本田+日產+三菱」的800萬輛銷量只是邁向新時代的「車票」,因為電動車競爭力的核心還是在電池、軟體和自動駕駛技術,本田與日產能否在合併後拿出尖端產品應對挑戰,才是日本車廠在新時代裡贏過比亞迪的致勝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