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法院憲判字9號以後,原則上立委在許多權力上是被限縮且不能完全發揮實質功能的。在此情況下,立委只能以其最重要的武器即「預算審查權」做出強烈反制,而在反制中往往讓納稅人的荷包不被肆無忌憚的濫用以及酬庸。物價通膨以及財富分配的極度不均早已使人民過得苦不堪言,而政府高官卻能夠恣意的亂花公帑出國旅遊,叫人民情何以堪?
人事同意權的實質審查
在朝小野大的情況下,我們才能看到人事同意權的實質審查,在過往立法委員往往淪為一台台的投票機器。即使被提名人存有諸多的爭議以及不適任的理由,然而黨說投同意票就要投同意票。
舉例來說,像2020年監察委員的任命尤其是院長的任命就被視為高度的爭議性,監察院本應該是超然的機構,然而名單內卻出現了許多親綠人士,這樣的情形往往違背了原本制度設計的初衷,讓監察院淪為酬庸的機關,為特定政黨人士提供養老的場所。
而如今立法院又要再次進行人事同意權的審查,審查包含考試院以及司法院大法官等等,然而較為令人遺憾的是,提名的總統府又再次提名具有高度政黨色彩的司法院正副院長。司法院院長被提名人張文貞為民主進步黨聲請國會改革法案所指定之鑑定人,而副院長被提名人姚立明則為賴清德競選總統時之競總主任委員。
在過去執政黨完全執政的情況下被提名人能否通過審查早已不言而喻,然而如今我們已經看到了結果,所有大法官提名人皆未通過。當然通不通過是看提名人的個人名聲以及在學術與實務的經驗,但我們可以從中確立了大法官被實證審查的基本原則,而不至於讓具有爭議且不適任的被提名人毫無阻攔且在極短的時間內,悄無聲息的通過立法院的審查。
多元聲音的實質體現
在過去的政黨結構下,除了藍綠兩黨其它黨的聲音及其背後的民意難以實質的進入國會。而這次的朝小野大,野大的組成必須包含民眾黨以及國民黨。在此情況下,國民黨與民眾黨的合作就顯得必要,這使得民眾黨背後的民意能夠實質體現,其所提之法案真的能三讀通過。
雖然兩政黨在許多法案可能有意見上的歧異,可能導致最後仍通過國民黨的版本,但我們仍能看到兩黨合作的法案,例如:過去《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之修正,就是在結合藍白之間的意見促生的。如此調和兩者意見的情況下,除了能夠讓法案更為完整以外,更重要的是多元的聲音能夠真的進入國會為人民發聲。
兩岸的創造性模糊
在如今美中愈發激烈的對抗下,台灣夾在兩者之間顯得左右為難。而大多數民意所希望達成的維持現狀在未來可能愈發的困難,需要更多的努力來促成,而筆者認為朝小野大的局勢能夠讓台灣在外交處境上獲得一定程度的助力。
我們時常會認為國內政治意見的分歧會導致許多衝突,進而讓國內人民愈發分裂,這樣的詮釋自有其道理;然而以另一個角度觀之,試想在民進黨長期全面執政的情況下,這可能會使得北京感受到台灣獨立的氣息愈發濃厚,進而可能對台採取更為激烈的行動。然而在野勢力的存在且在國會過半,卻可能使北京重新思考,民進黨是否會繼續執政下去?而民進黨真的能夠代表台灣多數人的民意嗎?反之,國民黨全面且長期的執政也可能產生類似之問題。
簡言之,誰都有可能在下次重返執政,不管是華府還是北京都難以預測,既然難以預測短期內的對立與友善,這代表著長期上都可能產生變化。這種難以預測性讓台北的立場有了模糊的可能,為台灣在未來保有自身民主制度貢獻了一份心力。
綜合上述,總總因素造就了台灣民主深化的可能性。雖然我們可能都有自身喜歡且支持的政黨,因而希望他們能夠掌握全部的權力,以利其執政。然而權力的行使往往是需要限制與節制的,監督與制衡才是民主制度的核心理念。走在這條路上的台灣,也才可能真正的鞏固與深化民主與自由的意涵。
*作者為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