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台灣高教的悲慘很可能尚未走到盡頭,其徵兆就在近年的新生兒人數上,特別是2024年龍年的情況。由於台灣民眾一直都有龍年生「龍子、龍女」的想法,每到龍年時新生兒人數都會飆高。
近5年多台灣新生兒人數直線下滑,2023年掉到13萬餘人的低點,原本寄望2024年的龍年能拉抬數字,結果依照到11月底的統計來看,龍年新生兒數猶較去年同期少,預料這個龍年新生兒數與2023年接近、大約在13萬餘人;而上回的龍年效應帶來的是近23萬的新生兒數,差了一輪就少掉10萬人。連龍年效應都歸零,就可看出台灣生育率持續低迷、難以拉升的困境,私校招生只會越來越艱難。
在這種大環境與趨勢下,看中華大學讓清大合併,就顯得果斷又前瞻。事實上,中華被清大併條件可說相當差,無償提供土地、資產給清大,讓其蓋半導體學院;現有學生也不能「洗成」清大畢業學歷,唯一有利的是原中華教職員工留用清大至少6年的條件。
相較不少後段班的私校,中華大學整體情況並不算太差,學生人數5000人左右,校務基金還有7億左右,其實尚有繼續辦學的條件。但從更長期的眼光看,中華大學必然會陷招生越來越艱難的困境、最後終而必須退場的結局;如果拖到那時候,甚至可能要找一個「好買家」靠攏都找不到、即使找到條件也更差。
因此,中華大學趁著「賣相」猶好時果斷出手、給清大併下,是選擇及早脫身、自我了斷一途,類似情況其實早已出現:去年華夏科大被台科大合併、南投的南開科大要以捐贈方式給暨南大學合併,都是類似情況─既知事不可為,不如趁條牛「還可以」時被「大戶人家」併入領養。
既然連龍年效應都失靈,台灣低生育率看來無可挽回、退場結局難避免,私校逃命比快,就不讓人意外了,未來還會有更多私校謝幕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