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暢觀點:「大國崇拜」在中國早已蕩然無存

2025-01-03 05:50

? 人氣

美中關係。北京人民大會堂的中國國會與廣場上的美國國旗。(美聯社)

美中關係。北京人民大會堂的中國國會與廣場上的美國國旗。(美聯社)

「別了,司徒雷登」這篇在中國傳播學課本中經典的官方通訊,讓許多人開啟對美國的新認識,從毛澤東時代開始,中美關係就經歷了一系列的波折。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自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與西方逐漸越走越遠,把美國視為一個潛在的假想敵和「帝國主義破壞新中國經濟發展」的罪魁禍首,「朝鮮戰爭」便是中國宣傳系統舉的最多的案例。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美關係逐漸又開始走上正軌,到鄧小平時代,改革開放政策給中美兩國間的大門又增進一步。上個世紀的中國人將「赴美」作為一種開放、擁抱世界的舉動,經典電影之一的「北京人在紐約」則能很好的說明這一切。

中國在八十年代末期受到地緣政治的影響後,逐漸意識到,向西方世界開放成為緊迫的思想解放,尤其是中國國家能源公司——中國石油集團,曾經派遣無數的工程師赴美學習先進經驗,那時候,美國成為無數中國人認同的「新新世界」。

年輕一代的中國人似乎不像老一輩那樣,不再將美國視為一個「烏托邦世界」比起全世界其他國家,中國年輕人更在乎一個社會的延續性和資源的完整性。

在過去數十年間,兩個世界上巨大經濟體的意識形態鬥爭已經進入水深火熱的階段,包括早先中國一些發達地區的會邀請美國文化學者和一些學校來華進行文化交流,外教教授英語課程成為一種常態。

一直以來,許多中國人認為,「美國是世界老大,中國是老二」,但是現在,這樣的觀念已經被互聯網上的民族主義言論給扭轉,即「中國必然要對以西方為首的國家重建的世界話語體係而採取一些手段」。一些中國的基層官員曾經告訴我「中國一直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發展策略,但我們不希望被美國人牽著鼻子走」。

在這樣的輿論語境下,中國民間產生了兩種極端的聲音,一種是「恨國黨」另外一種是「愛國派」,也就是「小粉紅」。在中國社群媒體上我發現,如果一件事涉及中美關係,必然會出現兩種人互相採取「文攻戰役」,甚至在線下會出現「武嚇」的場面。

一位來自中國北方省份體制內的資深小粉紅琦先生對我說「每年年末我都會向單位請假前往湖南韶山來祭拜,我感覺那是我的信仰」。另外一位在中國湖南的省級公務員李先生卻對我表達的不同的觀點,他說「中國持續多年來推行文化自信的舉動,讓很多中國年輕人從觀念上將「大國崇拜」消失了很多,這也是為何我們雖然一邊對美看起來不是那麼友好,但是又要告訴大家中美之間需要友好發展,美國有先進的一面也有不堪回首的一面,在中國也是如此」。

我發現,在網路時代下成長的中國年輕公務員群體,對於美國的看法並不取決於官方的說教,即便是朝令夕改的輿論政策,實則用行動表達認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