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永恆不朽的莎士比亞

2025-01-01 05:30

? 人氣

英國文豪莎士比亞的「第一對開本」(Wikipedia/Public Domain)

英國文豪莎士比亞的「第一對開本」(Wikipedia/Public Domain)

媒體報導,改編自莎士比亞舞台劇《羅密歐與茱麗葉》的1968年經典愛情片《殉情記》(Romeo & Juliet)女主角奧莉薇雅赫西(Olivia Hussey)於12月27日去世,享年73歲。 該片1968年上映時轟動全球,可說是《羅》劇改編成電影最成功的一部影片。其主要原因是飾演女主角的赫西年僅16歲,飾演羅密歐的演員倫納德懷廷(Leonard Whiting)也只有17歲,符合該劇所描述的年輕、亮麗的生命為了愛情不顧一切地殉情,雖綻放了燦爛的生命火花,卻令人無限疼惜年輕生命的早逝。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殉情記》最令人難忘的台詞是男女主角夜晚在陽台相會道別時的對白:「離別是多麼甜蜜的哀愁」—Parting is such a sweet sorrow,道出情人離別時雖會有濃郁的哀愁,但心頭亦會湧起未來再相聚的甜蜜期待。雖然此詩句是羅密歐與茱麗葉離別的對話,但亦可適用於ㄧ般朋友、同事道別時內心複雜的情緒。 

這是莎翁超越時空、族群國界,永垂不朽的偉大之處。他的作品深刻地呈現了人類複雜的感情。人類的感情與人性很複雜,七情六慾、善惡並存、愛恨交織,哀愁與甜蜜的情緒亦時常混雜在一起。當你從某個機構退休或離職,同事跟你送行時,你當時會有離別的淡淡愁悵夾雜著期待未來再相見的愉悅情緒;當你跟多年未見面的老友相聚後道別時,亦有此複雜情緒;當你跟一群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一起旅遊多日後道別時,亦會感到一絲絲離愁與莫名的興奮情緒。

這些都是超越時空、國族的人類共通感情。四百多年前莎翁把它寫出來了。只有他才敢把sweet與sorrow相茅盾的詞語放在一起,再加上such連續三個s子音,在蒼勁有力中讓潛藏在人類內心深處的複雜感情彰顯出來,讓我們永遠吟頌。 

飾演茱麗葉的女主角奧莉薇雅赫西逝世了,年長的一輩不管是那個國家的人,緬懷年輕時觀賞《殉情記》的情景,無不懷念當時所激發的燦爛生命情懷與青春火花。這是莎士比亞永恆不朽之處。

莎翁雖是為了舞台劇的演出,創作劇本,但他所寫的劇本本身就是文學作品,因他的劇本是以詩混合散文而寫,除了押韻有強烈的節奏感外,亦有反應角色的性格以及所處的環境與未來可能的情節發展,有超越時空、國界的普遍性。 觀眾觀賞莎翁劇本改編的舞台劇,透過現場舞台燈光、佈景與演員的演出等,除可臨場感受莎劇強烈的衝突性、懸疑性與濃厚的故事性外,現場演員吟誦獨白的高昂聲音與臉部表情、肢體動作,更會深深感染觀劇者,讓觀眾隨著劇情的發展,跟劇中人同悲同喜。這是為何莎劇在倫敦與世界各地演了幾百年,迄今不衰,仍那麼迷人,那麼多人觀賞的原因。

例如莎士比亞最有名的悲劇《哈姆雷特》,除了主題是人類命運的探討與複雜人性的探索外,仍有曲折的戲劇情節、熱鬧吸引人的故事、多樣化的角色與場景、遼闊的時空,以及充滿人生哲理的詩意語言等,可看性甚高,在劇場演出多年,歷久不衰。 

然而,現場觀賞莎劇雖有強烈的臨即感與感染力,但莎翁特有的詩意語言,充滿人生哲理、深入探索人性與廣泛描寫不同角色個性的文字,以及獨特的戲劇結構等,則非兩、三個小時的現場觀劇可以充分瞭解。這必須透過長時間的閱讀、分析,才可明白莎劇的廣博精深,及其語言的詩意與哲理。這是為何莎翁的劇本會被當作文學教材,成為英美與全球英文系(外文系)學生必須研讀的文學教科書原因。全球研究莎士比亞文學的書籍已高達幾萬冊,可塞滿兩間房屋。 

莎翁一生寫了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和其他詩歌,以及三十六本劇本,總共創造了兩千多個字彙與四百多個不同的角色,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是全人類的縮影,為舉世公認古今中外最偉大的文學家。 

 *作者為藝文評論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