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森震撼與油元維繫住美元霸權
但到60年代後,美國的逆差惡化、美元大量流出,而如法國戴高樂則頗有「惡意」的一直拿美元換黃金,美國又承受黃金流出。1971年尼克森突然宣布終止黃金兌換、之後匯率轉變為浮動匯率,布列敦森林體系算是壽終正寢,此事以「尼克森震撼(或衝擊)」聞名,主其事的官員是當時的財政部次長、日後終結通膨最著名的聯準會主席伏克爾。
之後美元匯率仍不穩定走貶,1973年又碰上石油危機、油價高漲,各國頗有棄美元而去之勢。這時尼克森作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派財長西蒙(William Simon)與當時全球最大產油國沙國談判,簽下俗稱「油元協議」的加強兩國合作協議,基本操作就是:沙國報價與出口原油只以美元計價,取得的美元則回頭投資美國公債;美國則承諾對沙國的安全提供保護。
沙國之後其它中東產油國也跟進,於是為美元創造了龐大又源源不絕的需求,一度動搖的美元霸權回穩甚至擴大、更強勢;油國賺到的美元要投資美債,等於藉油國之手為美國提供源源不絕的資金進而壓低利率,這是至今美元霸權持續的重要關鍵。
對停滯性通膨束手無策終而無法連任
事實上,類似的「模式」仍不時可見─80年代日本是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來源(意思是日本從美國身上賺最多錢),日本賺得的美元也是拚命買美債;再來是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來源,同樣也是拿美元買美債。近20年持有美債最多的國家就是日本與中國。中美關係生變後,中國努力要「去美元化」,只是今日的美元霸權,中國也是「貢獻良多」。
相較尼克森手上幾個「讓美國再次偉大」政策的成功,卡特就真不讓人想到什麼正面貢獻了。經濟金融而言,卡特時代可能是美國戰後經濟最暗淡的時候,通膨高、成長低、失業多,即停滯性通膨時代,卡特政府幾乎是束手無策;卡特敗於雷根無法連任,經濟治理失敗是重要原因。
當時雷根拿「痛苦指數」(通膨加失業率)批評卡特經濟政績,問民眾「你們覺得過得比4年前好嗎?」幽默的雷根還說:「經濟衰退發生在你鄰居失業時,蕭條發生在你自己失業時,復甦發生在卡特失業時」。
「丟掉伊朗」帶來數十年的地緣政治災難
卡特另一個失敗是「丟掉伊朗」。人權政策是卡特的外交核心,相較過去為了地緣政治利益,美國時常支持當地的獨裁者,如小羅斯福(或說尼克森)提到某位美國支持的獨裁者時說:「他可能是個混蛋,但他是我們的混蛋」,卡特的人權外交確實充滿理想與道德情操,但未必利於地緣政治利益。人權外交理念讓美國最後放棄支持親美的伊朗國王巴勒維,讓其流亡海外,什葉教派知名的宗教領袖柯梅尼掌權,老美的中東佈局因此少了一大塊、破了大洞,對美國而言是「遺禍數十年」,至今仍為此事所擾。
而伊朗政權更替後伊朗學生占領美國使館、挾持多名美國人,更讓卡特灰頭土臉,出動營救行動直接摔飛機以失敗收場,美國社會的信心、國際的聲望,從未如此低落。卡特落選,「伊朗因素」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個可表現卡特的「理想與失誤」的案例是巴拿馬運河。近來因川普揚言要收回控制權而引發注意的巴拿馬運河,其實從修建完成以來一直由美國掌控,到1977年卡特與巴拿馬簽訂了兩項條約,才讓巴拿馬能在1999年底接管運河控制權。但從地緣政治利益看,美國是該對此連貫2大洋的重要運河有控制權為宜。
卡特卸任總統後,長期從事人權與人道活動而獲頒諾貝爾和平獎,雖然卡特與中國建交、支持尼加拉瓜獨裁者蘇慕薩等亦有「雙標」之譏,但相較於弄出水門案終而被迫辭職、臭名永存歷史的尼克森,在世人眼中是高尚、高檔不知多少;但真要比政績、比影響、比對「讓美國再次偉大」的貢獻,尼克森或是遠遠超越卡特。